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科:生物学 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时:1 课时(45 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说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定义,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过程。 掌握食物链的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食物链。 理解营养级的概念,能判断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阐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传递的特点,说出能量流动的源头、途径和特点,以及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案例资料,培养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生物间捕食关系的能力。 借助小组讨论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提升合作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食物网示意图、书写食物链等活动,强化图文转化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物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案例(如捕杀狼群导致荒漠化),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食物链的定义及书写规则(起点、箭头方向、组成成分)。 食物网的形成及生物间复杂的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二)教学难点 营养级的判断(尤其是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变化)。 物质循环(如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食物网中某一生物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机制。 小组合作法: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法:借助食物网示意图、能量流动动画、碳循环图解等直观教具,突破抽象概念。 讲练结合法:通过即时练习巩固食物链书写、营养级判断等重点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呼伦贝尔草原案例视频、食物网示意图、能量流动动画、碳循环图解)。 学生任务单(含案例资料、食物链书写练习、小组讨论问题)。 板书提纲(提前设计关键知识点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草原的 “生态谜题”(5 分钟) 播放呼伦贝尔草原资料短片:展示草原美景、牛羊成群的景象,引出 “牧民为保护牛羊捕杀狼群,却导致草原荒漠化” 的矛盾现象。 提问:“为什么捕杀狼群会让草原逐渐荒漠化?草原上的生物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 “食物链和食物网”,解开这个生态谜题。 (二)新课讲授:探究食物链与食物网(20 分钟) 1. 食物链的形成(7 分钟) 概念讲解:结合 PPT 案例 “兔吃草、狼吃兔”,明确 “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称为食物链”。 书写规则探究: 呈现 “草→兔子→狼” 的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则: ① 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如草); ② 用 “→” 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③ 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如狼); ④ 只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即时练习:让学生在任务单上完成 “农作物→田鼠→猫” 的食物链书写,同桌互评。 2. 食物网的形成(8 分钟) 过渡提问:“一个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吗?” 展示复杂食物网示意图(如 PPT 中的 7 条食物链案例)。 小组活动: ① 任务:小组合作数出示意图中的食物链数量,记录并标注最长 / 最短的食物链。 ② 总结: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称为食物网,它反映生物间复杂的捕食关系。 案例分析:回归呼伦贝尔草原案例,小组讨论 “为什么捕杀狼群会加速荒漠化?” 引导结论:食物网中某一环节消失(如狼减少)会打破平衡 ——— 兔子数量激增→过度啃食草→草场退化→荒漠化。体现生物间 “相互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