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第三条“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本课是“水 ”单元的第6 课,前面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涉及液态、气态、固态的变化,本节课则是转而指向“水与其他物质混合发生的变化 ”,通过物质溶解的探索活动,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通过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本节课包含四个板块。在聚焦板块,以“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 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引发学生思考。在探索板块,安排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是“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该活动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讨论和交流如何设计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活动二是“ 阅读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并记录 ”,教科书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的方法探究 50 毫升的常温清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在研讨板块,包含两个问题,问题一是“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基于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问题二是“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 ”让学生重点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向对实验方案的思考,建立设计对比实验时需要控制变量、防止干扰的意识。在拓展板块,“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看一看食盐或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课堂实验拓展到温度对溶解多少的影响。 【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学习过《它们去哪里了》,知道水能溶解食盐等物质,不能溶解小石子,判断溶解的依据是颗粒看不见了。这节课将在学生对溶解的已有认知上继续引导学生探究食盐、小苏打这些能溶解的物质,在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学生过去在生活中没有关注过这一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预测。实验过程中,现象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但是规范操作的能力是学生欠缺的,需教师引导,进而让学生感知到“不同物质在等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不一样的 ”。 1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的对比实验,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多少的不同。 探究实践目标 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水中的溶解能力,初步建立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态度责任目标 在设计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严谨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观察和实验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收集数据,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多少的不同。 难点:理解控制变量在对比实验中的意义,并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 学生:食盐 20 克(平均分为 10 份)、小苏打 20 克(平均分成 10 份)、装有50 毫升水的烧杯、搅拌棒 2 根、小勺等。 教师: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还有什么物质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更多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2.提问: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3. 出示一杯水,提问:你认为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呢?它们在这 2 杯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4.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