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工作报告 产品发布推广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四 目标引领 三 了解建议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建议书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 一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目标引领 1.了解建议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的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工具书和网络,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培养理性思考、深入 认识问题的能力。 问题激疑 我们生活的家乡有独特的文化生活,其中蕴含着地方风俗、文化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等。 可以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根据小组内的讨论,选择其中一项,详细展开讨论,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应该如何具体改进。 自主探究 了解家乡文化生活 节日与文化 钟敬文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自主探究 了解“建议书”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