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4302

【5E+T教学模式】1.3《茶叶能溶解吗》课时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10560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5E+T,教学模式,茶叶能溶解吗,课时,教案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5E+T教学模式】大象版科学二上3课《茶叶能溶解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溶解” 单元第3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区分可溶解与不可溶解的物质。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如看到过食盐、白糖等在水中溶解的现象。本课时通过对茶叶的研究,不仅能巩固之前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发现有些物质在水中不会像食盐、白糖那样完全消失,从而加深对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为后续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为研究对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5E*T”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5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数智技术(T)重构实验教学,“*”强调技术按需融入教学环节,实现精准赋能。 本节课是“5E*T”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智能化沉浸式情境创设,数字化实践探究活动,个性化协同学习支持,多维数据及时反馈,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全面参与实践探究。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茶叶由多种物质组成,有的能溶解在水中,有的很难溶解在水中,构建对 “溶解” 概念的多元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茶水颜色、味道变化以及茶叶反复冲泡后的状态等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能基于现象推理茶叶中物质溶解情况。 探究实践:依据溶解特征,设计并参与实验,掌握简单实验设计与操作方法。 态度责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1.吸引环节1.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喝茶历史。播放AI视频,了解茶叶生产流程。借助图片概括为: 2. 与AI智能体PK,了解常见茶叶种类及其特点。 3. 观察用常见绿茶、红茶、黑茶泡出的茶水颜色特点: 绿茶———绿色,红茶———红色,黑茶———橙黄色。 4. 提供卡通图片,学生阅读图片内容。 教师提问:探探、究究、奇奇和妙妙四人喝茶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茶水颜色变了,味道变了,茶叶却还在,茶叶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利用AI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与AI智能体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卡通图文阅读,自主提出探究需求,自然巧妙地引出课题《茶叶能溶解吗》,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本环节利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探究环节探究活动:根据溶解特征,设计茶叶溶解实验 (一)知识回顾 1.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溶解于水和不能溶解于水的判断方法: (1)能溶解:物质消失在水中,蒸发能让它与水分离 (2)不溶解:物质在水中不消失 2. 继续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水的特点:无色、无形、无味,能看得见、摸得着。 (二)实验材料 准备:透明杯子、滴管、玻片、水、茶叶等。 (三)实验方法 边讲解边指导学生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将茶叶放入水中,观察水和茶叶的变化。(水的颜色变了,茶叶还在。) (2)品尝一下。(水的味道变了。) (3)在玻片上滴两滴浓茶水,拿到太阳下晒。(茶水干后有茶渍) (4)反复冲泡几次,观察水和茶叶的变化,再次品尝。(茶水的颜色和味道都变淡了,茶叶还在。)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小组协作,设计完成茶叶溶解实验,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分析实验现象。3.解释环节1. 现象分析 茶水使水变色、茶水干后有茶渍、茶水味道甘醇等现象,是溶解特征。茶叶还在,是不溶解特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