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放大镜》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起始课。教材通过聚焦生活中放大镜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不同镜片,探究放大镜特点及放大原理,为后续深入探索微小世界(如显微镜使用、细胞观察等)奠定基础,是连接宏观与微观观察的桥梁,兼具生活实用性与科学探究性 。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生活观察经验,对放大镜有感性认知(如用放大镜看地图、观察昆虫等),但对其科学原理(如镜片特点、放大倍数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探究。他们具备初步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不过在精准描述镜片差异、逻辑推导放大倍数关联因素时,可能存在困难,需教师引导突破。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认识放大镜镜片为凸透镜,理解其“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特性,建立“不同结构镜片功能不同”的科学认知,明晰放大镜在拓展观察视野中的作用,构建宏观微观观察的关联。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分析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差异,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总结镜片特点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观察对比镜片→记录特征→研讨分析→自制放大镜”的过程,掌握观察、比较、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养成基于证据、严谨探究的习惯。 (四)态度责任 感受放大镜对探索微小世界的价值,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交流、协作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和认知世界的推动作用,增强科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探究放大镜镜片“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理解其作为凸透镜的放大原理。 2. 明确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差异,初步建立“镜片厚度等因素影响放大倍数”的认知。 教学难点 1. 精准描述放大镜与其他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在结构、功能上的差异,构建科学对比的思维逻辑。 2. 推理镜片放大倍数与厚度、凸度等因素的关联,突破“抽象原理具象化理解”的障碍。 教具准备 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玻璃片、近视眼镜、透明塑料片、清水、滴管(拓展自制放大镜用 )、实验记录单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如蚂蚁触角、蝴蝶翅膀鳞片)”的趣味视频,提问:“视频里人们用什么工具看清了昆虫的细微之处?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放大镜的身影?”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忆生活场景(如看说明书小字、考古修复观察细节等 ),踊跃发言分享。 设计意图:以趣味视频和生活关联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唤醒前认知,快速聚焦“放大镜”主题,为新课探究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放大镜观察花朵和瓢虫”的图片,提问:“放大镜帮我们看到了平时忽略的细节,结合生活经验,猜猜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围绕“镜片外观、厚度、功能”初步猜想。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联系生活,猜想镜片可能“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等,尝试用简单语言描述。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生活经验vs科学观察),明确探究方向———聚焦放大镜镜片特点。 (2)探索(15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材料(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布置任务:“观察三种镜片的形状、厚度,透过镜片看书本上的字,记录看到的现象(如字的大小、清晰度变化 )”。 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镜片厚度、凸度差异”,尝试用刻度尺(简易测量)对比,记录发现。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镜片,用手触摸、眼睛对比,记录“玻璃片薄且平、字不变;近视眼镜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 )、字缩小;放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