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1302

《4.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660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4.水结冰了,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教科,三年级
  • cover
《4.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单元第4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物质”的第7点“说出水、冰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第8点“观察并描述水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的重要因素”和“2.1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第2点“描述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水结冰”和“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的第3点“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液态等)。本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探究水结冰的条件,比较水和冰的异同,建立“物质状态会随条件变化”的初步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初冬鸭子游湖”和“深冬鸭子站冰面”的情境对比,直观呈现水与冰的状态差异,自然引发“湖水是怎样结冰的?”的核心探究问题,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探索版块,设计“讨论结冰现象看法”、“实验观察水结冰过程”两个递进活动。先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猜想结冰条件,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温度变化与状态变化的关联和两种状态的特征、异同。 研讨版块,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对比观察,总结水结冰的温度条件、过程特征及水与冰的异同,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 拓展版块,结合“温度计液柱变化”“乒乓球复原”等实例,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建立物质变化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冰”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如冰块、冰棍、冬天结冰的湖面),但对“水如何变成冰”的条件和过程缺乏系统认知。他们的观察多停留在“冰是冷的、硬的”等表面特征和“温度低就会结冰、放进冰箱就会结冰”等浅层了解,对“温度变化”与“状态变化”的关联理解不足。 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需教师细致指导实验操作(如温度计使用、碎冰加盐)和观察记录方法。难以用准确的科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如区分“温度下降”与“开始结冰”的时序关系),需教师提供表达支架(如“当温度降到……℃时,我看到……”)。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水在0℃及以下会结冰,能说出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状态、形状、流动性、温度)。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水结冰的过程,能概括水结冰时的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特征。 探究实践:能在指导下完成水结冰实验,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记录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能合作完成实验,尊重实验事实;认识水的变化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知道水结冰的温度条件,比较水和冰的异同。 难点:准确测量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水结冰的过程。 【材料准备】 烧杯、碎冰、带刻度试管(可用普通试管+橡皮筋代替)、清水、温度计、食盐、秒表、抹布、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湖水是怎样结冰的? 展示图片:“初冬鸭子游湖面”和“深冬鸭子站冰面”。 提问:“初冬和深冬的湖面有什么不同?”“湖水是怎样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冰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对比,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本课研究方向。 二、探索 1.活动一:说一说对结冰现象的看法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结冰现象?”、“你觉得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并记录关键词(如“冷”、“温度低”“冬天”)。 小结:实验水结冰到底需要什么温度呢? 2.活动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展示操作步骤,提示“魔法粉末”———盐的作用,学生分组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纠正温度计使用和记录现象“水面是否有冰”、“冰的范围变化”。 设计意图: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