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把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地球家园拉回到我们熟悉的校园,是让孩子们借助“观察笔记”的方式在描述与记录方面有所针对性成长的起始课。本课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了解校园内的各种事物以及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对校园不同区域的探索,如操场、花园、教室等,学生可以认识到校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植物、动物、建筑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要素。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校园生活,对校园环境已非常熟悉,校园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学生对“记录我们的校园”这样的活动感到好奇。但二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笔记”的记录方式并不太熟悉,因此课堂需要围绕学生的观察笔记如何更好地完成而展开,包括记录的要求、记录的方法以及记录成果的呈现。 低年段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的特点,建议户外观察记录时间在15分钟左右。外出观察记录时,要给学生讲好三个规定:规定观察地点、规定观察时间、规定观察内容。尤其是观察内容,一定是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校园内常见事物的特征,如植物的形态、动物的活动、建筑物的功能等。 认识校园中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校园内各种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 科学思维: 分类与归纳观察到的校园中的自然现象。 理解观察笔记的记录内容。 探究实践: 通过实地观察、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会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如尺子、放大镜等。 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态度责任: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参与科学活动。 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他人的发现和意见。 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校园内的各种自然现象,掌握其特征和分布情况。 难点:用“观察笔记”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记录的能力。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观察笔记。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彩笔、放大镜。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校园的宣传片或照片,展示校园的美景、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同学们在校园里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场景。 问:你对我们的校园了解多少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的校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索 1.介绍校园探秘活动的规则和任务,了解观察笔记要求。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份校园地图和任务卡片。任务卡片上设置了一些关于校园不同区域的问题,如“操场周围有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各小组根据任务卡片的提示,在校园内进行实地观察和探索。教师在一旁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收集信息,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记录员,负责将小组内成员的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记录。记录员可以使用表格、图画等形式将信息清晰地呈现出来。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5. 各小组完成观察任务后,回到教室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共同探讨任务卡片上的问题,并尝试得出结论。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