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1458

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355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 cover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将学生们的关注点,从校园里可以看见的动植物等事物引导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空气的特征、空气的作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孩子们在这节课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发他们对环境健康重要性的关注。 【学情分析】 空气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物质,教材设计了收集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在一年级时对于观察水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课的难点在于用收集来的空气与水进行比较,描述空气的特征。引导学生可以像认识水那样认识空气,如空气的颜色、气味、形状等。学生们通过比较发现,尽管空气和水一样没有颜色,是透明的,甚至也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 知道空气在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 能够将空气与水进行比较,归纳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收集空气,如塑料袋、气球等。 态度责任: 了解空气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空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难点:将收集来的空气与水进行比较,描述空气的特征。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木块、塑料袋。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塑料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然后提问:“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有什么东西进入了我们的身体呢?”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2.提问:空气有什么特征?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空气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的体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探索 1.组织学生在不同地方进行“找空气”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透明塑料袋,让学生打开塑料袋在空中挥动几下,然后迅速扎紧袋口。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呢?” 2.问:我们刚刚在哪里收集到了空气? 教室里、走廊上、操场上……空气无处不在。 3.小组合作用多种感官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并记录与水比较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与水比较空气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可以像认识水那样认识空气,如空气的颜色、气味、形状等。学生们通过比较发现,尽管空气和水一样没有颜色,是透明的,甚至也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研讨 1. 师:所有地方都有空气吗?除了在校园,我们还可以在哪里收集空气? 2. 请多位学生分享在哪里收集空气。 3. 将空气与固体、液体进行比较,丰富空气的特征。 4. 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师播放视频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比较,来进一步明确空气的特点。 设计意图:借助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空气知识与已经学过的固体、液体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拓展 说一说,哪里的空气清新,哪里的空气被污染了? 学生交流讨论,师播放视频总结。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汇报,他们在不同空气环境中的感受,说明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空气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空气环境的重要。 【板书设计(生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