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探索月球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掌握月球的基础特征,包括表面有环形山、无大气层、无液态水、昼夜温差大等;知晓人类探索月球的关键事件(如古代观测、望远镜观测、航天器探测、人类登月等)及重要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月球图片、观看探测视频、小组讨论等形式,自主梳理月球知识,提升观察分析与合作交流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月球上“听不到声音”“无风雨”等现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月球及宇宙探索的好奇心,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执着与伟大;树立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宇宙奥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月球的核心特征(环形山、无大气层等)和人类探索月球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1969年人类登月)。 2.教学难点:理解“月球无大气层”对月球环境的连锁影响(如无声音传播、无液态水、温差大等)。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月球表面环形山高清图、月球昼夜温差对比示意图、人类探月时间轴展板(含古代神话、望远镜、航天器、登月等节点)、阿姆斯特朗登月视频片段、月球与地球环境对比表格。 2.学生准备:提前搜集与月球相关的资料(如神话故事、探月新闻、月球图片等),准备小组讨论用的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互动提问切入:“同学们夜晚抬头看天空,除了星星,最亮的天体是什么呀?它形状还会变呢———有时圆有时弯。”(学生答“月球”) 接着说:“月球总绕着地球转,就像地球的‘小跟班’,但它身上藏着好多咱们不知道的事。今天咱们就当回‘月球探险家’,一起揭开它的秘密好不好?”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月球的“模样”与环境———它和地球一样吗? 先展示月球表面近距离图片,让学生盯着看2分钟,然后同桌互相说:“你看到月球表面和地球地面有啥不一样?” 学生分享后,教师指着图片里的坑洼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坑’叫环形山,大多是很久以前陨石撞到月球上砸出来的———就像咱们往沙子上扔石子会留坑一样。” 再出示“月球vs地球环境对比表”(列有“有无空气”“有无液态水”“白天黑夜温度”等项),结合短视频片段(比如展示月球上听不到声音、白天阳光超刺眼晚上超黑)提问:“视频里宇航员在月球上说话,为啥得靠对讲机?月球上能下雨吗?” 学生结合视频和表格讨论,教师总结:月球没大气层,所以声音没法传播(得靠无线电),也没风雨;没液态水,只有可能藏着冰;白天温度能到100多摄氏度(比开水还热),晚上能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比南极冷好多),温差特别大。 2.人类怎么“摸”到月球的?———探月的故事 先让学生分享自己提前搜集的“和月球有关的事”,比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教师肯定:“古代人没望远镜,就靠想象编故事,其实是特别想知道月球上有啥。” 接着展示探月时间轴:先指“望远镜发明后”———后来有了望远镜,人们才看清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有山有坑”;再指“航天器探测”———上世纪开始,人类派‘无人飞船’去月球拍照、取样,比如咱们中国的‘嫦娥’探测器就去过”;最后重点指“1969年”,播放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片段(不用太长,1分钟左右),说:“这时候人类第一次踩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为啥说这是‘一大步’呀?” -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踏上其他天体,让咱们真真切切摸到了月球的土壤,知道了它到底是啥样的,特别了不起。 五、巩固拓展 搞“小组闯关———我是月球小专家”活动:每个小组抽一个任务卡,比如“任务1:给弟弟妹妹讲‘月球上为啥不能露天睡觉’(结合温度和无空气说)”“任务2:说说‘环形山是怎么来的’,边说边用沙子和小石子演示”“任务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