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同步练习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读黄河梯级开发剖面图,回答2、3题。 2.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 ) ①水土流失 ②旱涝 ③荒漠化 ④生物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关于水库的防灾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径流,使水库上游减少洪涝灾害 B.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没有任何作用 C.增加局部空气湿度,调节小气候,缓解旱灾影响 D.使生物灾害频率增加 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防洪工程,1952年6月20日胜利竣工。据此回答4、5题。 4.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果,基本实现了以下哪一项防灾减灾目标( ) A.建立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B.加强灾害研究,改进了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C.避免了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D.提高了对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 5.该项工程属于下列哪一项防灾减灾行动( ) A.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B.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C.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D.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造成乙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甲地形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商品农业基地的建设 B.水土流失的治理 C.荒漠化的防治 D.农业中低产区的治理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案例探究题)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形成的生物灾害有哪些?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淮河洪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洪泽湖成为地上悬湖,排水不畅,所以解决淮河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2、3.【解析】2选B,3选C。第2题,黄河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该地灾害类型较多,主要有旱涝、地震、生物灾害等。第3题,考查水库的作用。水库可以调节其下游的径流;通过打坝建库可以治理水土流失;能增加局部空气湿度,调节小气候,缓解旱灾影响;生物灾害(蝗灾)伴随干旱产生,修建水库可以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从而减少生物灾害的发生。 独具【规律方法】灾害的防御措施分析 在分析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时,一般分析思路如下: (1)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入手,针对具体灾害选择所需要点。工程措施一般包括修建水库、加固堤坝、退耕还湖、防护林工程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立法、建立预警系统、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宣传等;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各种防灾技术的探索。 (2)针对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治理措施。 4、5.【解析】4选A,5选B。荆江分洪工程属于减灾工程建设,其建立和功能发挥实现了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6、7.【解析】6选C,7选D。第6题,乙地区为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是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第7题,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严重,中低产田分布广。 8. 【解析】第(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