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五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差异,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形成区域差异的认知能力。 2. 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气候的共同影响,理解气候形成的复杂性。 3.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当地气候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培养地理调查和分析能力。 4. 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纬度位置对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 2.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降水的影响 3. 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 4.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和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季风形成的机制 2.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差异的原因 3.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过程 4.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气候形成分析 第一课时:纬度位置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三张图片:赤道雨林、温带草原和极地冰原 2.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 3. 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 1. 观察图片,感受气候差异 2.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3.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 预习检测 1. 提问检测预习情况: 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我们学过哪些气候类型?它们分布在哪里? 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气候? 2.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对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复习和澄清 1. 回答教师提问 2. 补充和修正自己的预习认识 3. 提出预习中的疑问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巩固基础知识 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 讲授新课 一、纬度位置与气候 1. 详细讲解: 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差异:赤道附近大,向两极减小 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 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及其气候特征:热带、温带、寒带 2. 提问引导: 为什么赤道地区全年高温? 为什么极地地区终年寒冷? 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有什么气候特征? 3. 归纳总结:纬度位置通过影响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全球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主要原因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1. 详细讲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升温降温慢,陆地升温降温快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对比:海洋性气候温差小,降水均匀;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集中 季风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形成季节性风向变化 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沿海温差小湿度大,内陆温差大干燥 2. 提问引导: 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小? 为什么我国东部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我们这里离海远还是近?这对我们这里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 归纳总结:海陆分布通过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和降水,是造成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1.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3.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4. 观察课本图表,加深理解 5. 参与互动,提出疑问 系统掌握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理解海陆分布导致的气候差异 培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如果我们村距离海边更近或更远,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2. 将学生分成4组,指定组长 3. 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基础较差学生的参与情况 4. 组织小组代表发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