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XXX 年级 六年级 课程标准模块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使用教材版本 统编版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课时数 6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 我们的守护者 核心素养 法治观念 单元内容结构化分析 课标要求 课标摘录: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学段目标:在法治观念方面,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知道民法典,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树立用法律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知道违法要承担责任,形成守法意识。 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要求: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等法律常识,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初步认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第二,通过构建中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开展宪法宣传活动。 第三,结合生活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案例,如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等,让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等法律常识。 2.学到什么程度 第一,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感受法律对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范、保障作用,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二,让学生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明白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第三,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初步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来维护权益,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统编小学德育教材的“法治专册”,意在通过一学期的法治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尽快熟悉陌生的知识领域,本册教科书安排了由浅入深的内容,帮助学生从生活入手,感受身边的法律,认识我国的法律体系。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本册起始,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在前几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渗透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其作用,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学习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能力基础:该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够对一些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 。在课堂上,他们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法律现象进行初步思考。比如在探讨“校园欺凌”时,学生能基于生活经验发表看法,尝试分析其中涉及的行为对错与责任。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能够借助书籍、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关法律资料。 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概念理解困难 法律概念抽象,像“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一概念,学生难以把握“国家制定”“国家强制力”的具体含义 。对于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学生也容易混淆,难以清晰界定三者在调整范围、实施手段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判断某些行为是违法、违反道德还是违反纪律时,常常出现错误判断。 (二)宪法认知障碍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内容涵盖国家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