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9963

12《古诗三首》第2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51520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三首,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12、《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2、古诗三首 单元 四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教材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学习 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陆游的《示儿》,体会到了陆游临终前对国家的牵挂。今天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2首诗,继续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 2.作者简介及背景: 生平介绍:生卒年不详,字云友,一字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 主要作品:《长相思》《洞仙歌》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讨论、交流: 林升为什么写《题临安邸》? 师总结:当时的宋王朝中原国土被占,两位皇帝都被俘虏,但统治者仍沉溺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这么多年来,这些南宋权贵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原来的国都汴州,完全忘记了国仇家恨。一些爱国志士对此义愤填膺,纷纷指责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行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这也是对自主学习的培养。】 三、读诗句(出示课件) 1.大声朗读诗句。 2.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3.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4.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读中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入诗境(出示课件)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6.悟诗情(出示课件) (1)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出示课件)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7.主旨提炼(出示课件)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的统治者纵情声色、忘记国难、苟且偷安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含义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 1.课后查找杭州和汴州的相关历史资料。 2.预习《己亥杂诗》。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统治者--醉生梦死 诗人--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1.这首诗是爱国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