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土壤的成分》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举例说明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科学思维 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如土块入水有气泡),推理出土壤含有多种成分。 3.探究实践 (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4.态度责任 能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实验后主动整理材料,养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如土块入水、静置分层、加热土壤),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2.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现象与土壤成分的对应关系(如气泡推断空气、分层推断颗粒大小差异)。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 土壤样本(多种类型,如菜园土、沙土)、透明烧杯、清水、玻璃棒、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放大镜、滤纸。 2.安全工具: 护目镜、抹布、火柴(教师操作)。 3.其他准备: 实验分组:4-5 人一组,明确组长(负责协调分工)、记录员(负责数据记录)、操作员(负责实验操作)。 安全提示卡:张贴 “加热时远离明火”“实验后洗手” 等安全规范。 拓展资料:土壤形成过程的短视频、土壤保护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播放《己亥杂诗》视频,呈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诗意场景,引出问题:“花瓣落下变成土壤成分,土壤里究竟藏着哪些秘密?” 2. 发起提问:“想不想像小科学家一样,挖掘土壤成分的奥秘?今天我们就当‘土壤探秘者’,揭开土壤成分的神秘面纱!” 1. 欣赏诗歌,结合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对土壤成分的猜想, 预设:“可能有烂叶子”“有小石子”“会有水分” 等。 2. 明确 “土壤探秘者” 角色与探究任务,激发探究热情。以真实水生环境为切入点,通过角色代入激发探究欲,将抽象的 “适应” 转化为可感知的任务,落实素养导向的情境 以诗意情境营造氛围,从文学与生活视角切入,将土壤成分转化为可探究的 “秘密”,借角色代入激发探究欲,落实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对土壤成分探究充满期待 。 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初窥土壤 “外在模样” (一)观察土壤的初步特征 1. 出示情境任务:直接观察土壤,用看、摸、捻的方式,你能发现什么?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2. 提供土壤样本、放大镜: (1)引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大小、颜色,感受土壤湿度等,提醒 “接触土壤后要洗手” 。 (2)提问互动:“土壤摸起来是粗糙还是细腻?有没有发现特别的东西,像小石子、草根之类的?” 3. 总结:汇总学生发现,如我眼睛看土壤呈现褐色、土壤中有小石子、草根、树叶、砂粒等。用摸、捻的方式观察土壤,发现有的土壤湿湿的,摸起来感觉粗糙。用放大镜观察时发现土壤里不同大小的颗粒。 探索活动二:实验揭秘土壤成分 (一)土壤入水实验探究 1. 出示任务:“把土块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奇妙现象?能帮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成分。” 2. 展示实验材料(土壤、透明水杯、玻璃棒等 ),进行实验: (1)示范操作:将土块轻轻放入盛水烧杯,引导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提问 “气泡可能是什么”。 (2)后续观察: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引导观察沉降物分层情况,提问 “沉积物大概分几层,每层看起来有啥不一样” 。 3. 总结: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土壤含有空气(气泡体现 )、黏土、砂粒、小石子(分层体现 )等成分 。 (二)加热土壤实验探究 1. 出示任务:“加热土壤,又会有新发现,试试并观察记录。” 2. 利用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等实验工具(强调使用酒精灯安全,如 “用外焰加热、不能用嘴吹灭” ),进行实验: (1)引导学生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