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34930

探究与实践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课件22张)-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62102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教版,学期,地理,八年级,学年,探究
  • cover
(课件网)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湖泊是地表洼地积水形成的宽广水域,具有调蓄水量、供给饮水、调节气候、灌溉、航运、养殖等功能。借鉴玲玲、贝贝的洞庭湖开发保护案例,和同学一起探究家乡湖泊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洞庭湖丰水期 洞庭湖枯水期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长期以来,洞庭湖区凭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肥沃的土壤、暖湿的气候等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赢得了“鱼米之乡”的美誉。 描述洞庭湖地理位置 图 2-67 洞庭湖位置 描述洞庭湖地理位置 图 2-67 洞庭湖位置 观察:洞庭湖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湘江 、资水、沅江、澧水 描述:描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 描述洞庭湖地理位置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湿润区。它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周边水系发达,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河流汇入,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图 2-67 洞庭湖位置 洞庭湖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泥沙淤积,湖面缩小;多次人工围垦,洪涝灾害频繁;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的可持续发展。 了解洞庭湖区环境问题 描述:结合下列资料,描述洞庭湖面积的变化。 图 2-68 17世纪中期的洞庭湖 图2-69 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 了解洞庭湖区环境问题 图 2-68 17世纪中期的洞庭湖 图2-69 20世纪中期的洞庭湖 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洞庭湖面积大幅缩小。17世纪中期的洞庭湖水域面积广阔,到20世纪中期,湖区出现大量蓄洪区及垦区,堤垸和子堤增多,水域被分割,湖面明显萎缩,相较于17世纪中期,面积已缩减很多。 了解洞庭湖区环境问题 分析:议一议,洞庭湖的环境恶化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1)水质恶化;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3)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4)气候调节功能减弱; (5)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6)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增加。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重视洞庭湖区的综合治理。2022年,湖南省统筹推进“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工程历时三年,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796.93平方千米。 认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时间 环境治理措施 1949-1978年 兴修水利,先后完成荆江分流工程、南洞庭湖整修工程、洞庭湖堤防修复工程 1978-1999 年 针对洞庭湖区工业推行污水治理,建立洞庭湖区环保机构,出台环保政策与法律,建立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等 2000 年以后 全面推行洞庭湖区保护与修复政策,如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 洞庭湖主要环境治理措施 认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讨论:议一议,不同时期洞庭湖治理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说出其中的原因。 不同时期洞庭湖治理重点: 1949—1978年,重点是兴修水利; 1978—1999年,侧重工业排污治理以及环境保护; 2000年以后,全面推进湖区保护与修复政策。 原因: 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洞庭湖周边水患威胁大,且水利设施因长期战乱等遭到严重破坏。兴修水利能提升防洪能力,保障周边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农业生产,所以此阶段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 认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原因: 1978—1999年:随着工业化发展,洞庭湖周边工业排污增多,加上人们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起来。因此开始治理工业污水,通过建立环保机构、出台政策法律构建环保管理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000年以后:前期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使洞庭湖生态破坏严重,调蓄功能下降,水患风险增加,同时人们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