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36645

【教学评一体化】1.2《不同的土壤》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6170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不同的土壤,单元,整体,设计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不同的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不同的土壤》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基于学生对土壤初步认知,深入探究土壤因颗粒组成差异形成的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类及其特性。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明晰不同土壤在手感、可塑性、渗水性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其与植物生长需求的适配性,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构建科学观念的重要内容,为后续生态系统等知识学习奠基。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现象充满探索欲,在之前学习中已对土壤有简单感性认识,但对土壤类型及特性的理性认知不足。他们具备初步观察和动手能力,不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中需借助直观实验、趣味活动,引导他们从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考过渡,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说出三类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理解其渗水性等特性不同;明白土壤特性适配植物生长需求,建立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认知。 科学思维:借观察、实验提升观察、分析、归纳及推理能力;用类比、分类梳理土壤特点与植物适配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探究实践:会用多种方法探究土壤特性,规范操作、记录;小组合作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交流分享,提升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土壤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土壤意义,增强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壤的责任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三类土壤的颗粒组成与特性及它们和植物生长的适配关系。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土壤特性差异原因并系统梳理相关知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土壤类型及颗粒特点能借放大镜说清三类土壤颗粒粗细差异,并能匹配土壤样本与类型名称。能基本能不能探究不同土壤特性能规范实验并记录现象,且根据现象说清三类土壤特性差异。能基本能不能土壤与植物生长能正确判断常见植物适配的土壤类型,并说明适配原因。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出示生活场景图(菜园种蔬菜、花盆养仙人球、稻田种水稻),提问:“同学们,这些植物长得好好的,但它们脚下的土壤其实不一样!为啥菜园用这种土,稻田用那种土?今天咱们当‘土壤小侦探’,找出其中的秘密。” 2.拿出三个贴有“神秘土1号”“神秘土2号”“神秘土3号”的密封袋,分给各小组,说:“先摸一摸、捏一捏(不打开袋子),猜一猜它们可能有啥不同?把猜想记在小组‘侦探本’上。”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好奇地讨论:“菜园的土看起来松松的,稻田的土好像黏黏的”“仙人球的土会不会不存水呀?” 小组合作触摸密封袋,交流感受:“1号摸起来颗粒感强,2号软软的、有点黏,3号介于中间”,并记录初步猜想。活动意图说明:以直观情境激发兴趣,契合学生好奇心,通过初步感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为后续探究做铺垫,同时培养观察和初步猜想能力。环节二:新知探究———认识土壤类型及颗粒特点教师活动2 1.分发放大镜,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讲解:“像科学家一样,用放大镜仔细看,看看土壤颗粒大小、形状有啥不同,把发现记下来。” 2.巡视指导,适时提问引导,如“你看到砂质土颗粒是不是有大又粗?黏质土颗粒是不是很细小?”,之后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土壤按颗粒(砂粒、粉粒、黏粒)含量分三类:砂质土(砂粒多)、黏质土(黏粒多)、壤质土(三者含量相近)。学生活动2 用放大镜认真观察,小组内交流发现,有的描述 “砂质土颗粒大,能看到明显小颗粒,摸起来粗糙”“黏质土颗粒细,看起来很细腻,摸起来滑滑的”,并尝试记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