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古诗二首(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收录了柳宗元的《江雪》以及北朝民歌《敕勒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价。《江雪》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彼时他政治失意、生活困窘,内心孤独愤懑。诗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描绘出一幅天地间万籁俱寂、一片荒芜的雪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则塑造了一位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借此抒发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守自我、孤傲不屈的心境 。而《敕勒歌》作为北朝民歌,生动展现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开篇 “敕勒川,阴山下” 点明草原的地理位置,雄伟的阴山衬托出草原的广袤;“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独特的比喻,将天空比作巨大的穹庐,生动地描绘出天地相接、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则动态地呈现出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繁荣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此前在语文学习中已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和简单的阅读能力,对古诗也有过初步接触,具备一定的古诗诵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较为敏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朗读之美。然而,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复杂意境,理解起来存在较大难度。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趣味性,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借由学习课文,了解各民族文化特色,感受民族融合,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激发爱国与热爱民族文化之情,树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准确认读、书写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段落,积累优美语句,学会用修辞描写事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阅读时梳理写作顺序,培养逻辑思维;鼓励质疑、思考,对场景想象分析,锻炼创新与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欣赏文中校园美景与民族文化,感受文字之美,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作者情感,提升审美鉴赏力,培育积极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似、野、苍、茫”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随古诗理解生字的意思,学习正确地书写。 【教学难点】 能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境。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情景激趣 新课导入 1.读懂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明确: (1)“敕勒”是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2)“诗”“歌”同源,很多今天认为是“诗”的经典一开始都是传唱的民歌。这也是我们今天常说“诗歌”的原因。 小结:所以,这是一首少数民族民歌。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 随文识字 1.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1)自由朗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说说古诗大意。 (3)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自主朗读:圈出本课生字。 强调:这里“见”是“出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3.生字认读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强调“似”是平舌音。“苍”“茫”都是后鼻音,多读几遍体会这两个字字音所传达的意境。 4.生字展现:出示生字,说说分别是什么结构。 5.指导书写 (1)似:相似 似乎 类似 当“似”用于“似的”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时念“shì”。 形近字辨析:以( )( ) 从( )( ) (2)野:野外 田野 野蛮 出示“野”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学习任务三、再读课文 理解诗意 1.字字究义 “敕勒川,阴山下,” “川”的本义是“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