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44597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9922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任务型,备课,统编,三年级,上册,古诗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刘禹锡的作品,诗人在秋天行经洞庭湖,以月夜遥望视角,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绘湖水波光与秋月交融、湖面朦胧平静之态,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饱含对洞庭湖的赞美。《山行》为唐代杜牧所作,呈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寒山秋景,蜿蜒石径、白云人家充满诗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着重描写经霜枫叶,展现秋天山林的热烈生机,表达对秋天美景的热爱。《夜书所见》出自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借秋风落叶烘托客居他乡的孤独郁闷,“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以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勾起对家乡和童年的回忆,以乐衬哀,更显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进阶阶段,此前积累了一定字词量,有初步阅读理解与朗读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已能背诵这三首古诗,但理解较浅。从知识层面看,古诗里“和”“坐”“挑”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如“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语序,会造成理解困难。在情感体悟上,由于生活阅历匮乏,像《望洞庭》中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赞美、《山行》里对秋景的热爱,学生较难深刻感受,《夜书所见》中的思乡之情,他们也难以完全共情。不过,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喜欢色彩鲜明的插图、生动有趣的故事。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诗中“镜未磨”“青螺”等意象融入诗人生活智慧与艺术哲思,增强学生对中华审美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以“镜未磨”“白银盘”“青螺”等精妙比喻,结合“和”“翠”等凝练字词,体会古诗语言的画面感与节奏感,积累生动的文学表达。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潭面无风镜未磨” 的观察视角转换,以及“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空间想象,培养学生从整体到细节的逻辑思维与逆向审美推理。 审美创造:以“月光如银盘、君山似青螺”的诗意构图为载体,通过绘画、仿写等实践,将自然美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提升审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背诵《望洞庭》,感知古诗的意境。 2.认读4个生字和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 【教学重点】 感知《望洞庭》,理解诗意,自主领悟诗境。 【教学难点】 熟读成诵,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情景激趣 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 2.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的风格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作品:《乌衣巷》《陋室铭》《秋词》等。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 识字学词 解读诗题:诗人是如何“望”洞庭的?都“望”到了什么? 思考:第一首诗与第三首诗都有“望”字,两个“望”字各有什么不同? 2.自由朗读: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3.认读生字 庭:庭院 家庭 磨:折磨 磨灭 未:未知 未必 螺:海螺 田螺 4.多音字 mò 磨盘 磨坊 磨 mó 磨合 磨损 提问:你能用“磨”的不同读音组词并造句吗? 5.识记生字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望、洞、庭、相、镜、未、磨”,引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为主),小组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重点指导: (1)望:上部收紧,下部宽松。下部横画排布均匀,底横要长。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2)洞: 左窄右宽。“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同”字框上下等宽,左竖略短;中间部分稍小,位置稍偏上。 (3)庭:“广”点居中,横画与撇画长短、斜度适中。“廷”三个横向笔画均匀,整体紧凑,捺画舒展。 (4)相:“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目”框形窄长,边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