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与水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描述空气无色、无味的特征。 ●通过与水进行比较,搜集证据描述空气更多的特征。 态度责任目标 ●在观察空气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地表达观点。 ●通过判断空气质量的优良,懂得新鲜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三课,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 ~ 2年级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的第三点“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本课是在继上一课观察我们的校园后,继续缩小视角,展开对地球家园中空气的具体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教材通过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还有什么特征?”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聚焦本课的学习内容。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活动1是收集空气,学生通过从三个地方收集空气,学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活动2是“与水比一比”,学生通过与水进行比较,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研讨板块,问题1是启发学生去更多的地方收集空气,体会空气的无处不在;问题2是汇报与水比较发现的空气特征。拓展板块,通过比较新鲜空气和受污染的空气,意识到空气对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经过一年级的观察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感官观察法,知道某些固体、液体(水)的特征,也逐渐学会用科学的词汇描述周围物体的特征,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进行描述,但是对空气这种气体的观察和描述还是第一次,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搜集更多证据,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将成为探究的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和描述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点:与水进行比较,描述空气更多的特征。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教材展示了一个小女孩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空气的画面,周围还有绿色植物,暗示我们的地球家园充满了空气,为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重要自然资源。 聚焦:通过提出“它还有什么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特征出发,进一步探索空气的其他特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一板块不仅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探索1:学生在三个地方收集空气(教室、走廊、操场)。学生通过此收集活动,对比观察空气,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探索2:将空气与水进行比较。通过气体与液体的比较,搜集更多证据,描述空气更多的特征。 记录单:学生首先需要将水的特征补写完整,除了看得见、摸得着,还有无色、无味、可流动等特征。然后对比观察空气,发现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可流动等特征。通过表格左右对比,梳理液体(水)与气体(空气)的异同点。 研讨1:空气是地球家园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研讨问题,引导学生去更多的地方观察空气,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同时更加热爱地球家园。学生可能会说:“在树林里,在公园里,在实验室里……”等。 研讨2: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观察过水,知道如何描述水的特征,这里观察空气后,将空气与水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空气更多的特征。同时,利用比较的方法描述物体特征,也是本课需要掌握的科学方法。学生可能会说:“空气很轻,水很重;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水看得见摸得着。空气没有形状,木块有形状……”等。 拓展:拓展活动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家园中更多地方的空气,尤其是关注被污染了的空气,学会判断空气质量的优良,树立珍惜并保护空气这种自然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