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6719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47次 大小:372621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二课,承接前一课 “水的蒸发”,聚焦 “水蒸气的凝结” 这一核心现象,是构建 “水的三态变化” 认知体系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 “生活现象 - 实验探究 - 解释原理” 逻辑,将抽象的 “凝结” 现象转化为可观察、可验证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看得见的小水珠” 的科学观念,同时培养 “基于证据推理现象本质” 的探究能力,体现 “科学探究需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水珠” 有生活感知(如冰镇饮料瓶外壁的水珠、玻璃上的雾气),但对 “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完全陌生,易误认为 “水珠是瓶子漏的”“水珠是从外面渗进去的” 等表面认知。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看不见的水蒸气遇冷变水珠” 的抽象过程理解困难,且实验操作中易出现 “冷源控制不当”(如冰块未固定、冷杯与热杯混淆)的问题。不过学生对 “水珠的来源” 充满好奇,可通过 “对比实验 + 现象验证”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控制冷热条件进行探究”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看得见的小水珠,这一现象叫凝结,凝结过程会释放热量(如冬天哈气时能看到白气)。 建立 “凝结是水蒸气的一种状态变化,与温度差异密切相关(水蒸气遇冷才会凝结)”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冷杯与热杯外壁的水珠差异”(如装冰块的杯子外壁有水珠,装温水的杯子没有),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 “遇冷” 是凝结的关键条件。 基于实验现象(如冷杯外壁水珠增多、玻璃片上的水蒸气变水珠),尝试逻辑推理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的过程,培养证据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生活水珠现象 - 设计实验验证 - 分析实验结果 - 解释水珠来源” 完整过程,掌握 “控制温度条件” 的简单实验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凝结现象。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讨论分析,初步养成规范实验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水蒸气变化” 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避免实验中 “忽视细微现象”“混淆冷热条件” 的情况。 体会 “凝结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如冬天窗户起雾、冰镇饮料外壁流水),树立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 “遇冷” 是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关键条件(如冷杯外壁有水珠,热杯没有)。 教学难点 理解 “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克服 “水珠是容器漏水、外界渗水” 的认知误区。 掌握 “控制冷热变量” 的实验方法(如探究凝结条件时,保持杯子、环境相同,只改变杯子温度),避免实验设计中的条件混乱。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每组 4 个)、冰块、温水(40℃左右)、冷水、干抹布、玻璃片、记号笔、实验记录表(含 “杯子条件”“观察现象”“结论” 栏目)。 生活现象图片 / 视频(如冰镇可乐瓶外壁水珠、冬天窗户上的雾气、浴室镜子上的水珠)。 多媒体课件(含凝结现象动画、水蒸气遇冷变水珠的微观短视频、实验操作步骤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冰镇可乐瓶外壁挂满水珠,一张是常温矿泉水瓶外壁干燥),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塑料瓶,装冰镇可乐的瓶子外壁有水珠,装常温矿泉水的却没有?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 “和温度有关”“水珠可能来自外面”,进而引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