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知人论世。 2.分析本词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 3.体会李煜国破家亡、被囚异国的愁苦,深入理解词人的“愁”情。 教学重点 1.分析本词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 2.体会李煜国破家亡、被囚异国的愁苦,深入理解词人的“愁”情。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词的写作手法,深入理解词人的“愁”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婉约词是宋词皇冠上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它的开创者就是李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薄命君王,千古词帝。 二、背景介绍 ( 一 )了解作者 (1)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2)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 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 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二)创作背景 那是公园978年,李煜降宋的第三年,又到了七月七日,这天既是七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回忆在江南的时节, 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现在冷清清的与小周后夫妻二人,比囚犯只少了脚镣手铐,李煜无比伤感,填了两首词,填完后,李煜叫小周后唱出来,小周后轻启朱唇,歌声哀怨,令人闻之心碎呀。 三 、初步感知 (一)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二)诵读指导 总体要求,诵读时语调,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诵读提要:(1)前句声渐强,情绪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 (2)后句声音渐弱,沉浸到往事回忆之中,感慨万端的“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诵读提要:(设想自己是抒情主人公,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悲情。) (1)前句以平淡的语调,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2)后句注意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诵读提要:(要有物是人非之感,诵读时把这种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 (1)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悲哀。 (2)“朱颜改”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提要:(整首词情绪的高潮,诵读时要把这种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1)“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 (2)“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四 、文本详析 1.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