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教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 校: 学 科 组: 任 课 教 师: 学 期: 三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计划概况 一、教材综述 二、教学措施 备注 本册科学共设五个单元,20 课时内容,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 18 个主要概念,具体分布如下: 物质科学领域 1.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常见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3.空气具有质量、体积等性质,能占据空间,会流动。 4.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流动性,能溶解一些物质。 5.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需要介质。 生命科学领域 6.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土壤中的养分,根、茎、叶有特定功能。 7.动物的生存依赖环境,不同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行为。 8.人体的消化、呼吸等系统协同工作,维持生命活动。 9.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形成简单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11.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表面有陆地、海洋、山脉等地形。 12.岩石和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物质,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征。 13.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可通过气温、降水、风力等要素描述。 14.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他天体组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技术与工程领域 15.工具和机械能帮助人们省力或完成复杂任务,杠杆、斜面是简单机械。 16.设计与制作产品时,需结合科学原理,考虑实用性和安全性。 17.工程活动需经历 “提出问题 — 设计方案 — 制作改进 — 检验评估” 的过程。 18.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同时需关注科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中,1、3、6、12、13、15、17、18 为本学期重点概念。教学中遵循 “探究为主、循序渐进” 原则,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基础,通过结构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环境观。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课堂常规,对实验操作、自然现象探究兴趣浓厚,但探究的条理性、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较弱,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需兼顾 “能力提升” 与 “兴趣延续”:一方面通过规范探究流程、指导记录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探究任务,保持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从 “玩科学” 向 “懂科学”“用科学” 过渡。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严格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依托教科版教材 “探究导向、注重实践” 的特点,聚焦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优化探究活动设计: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设计 “问题驱动式” 探究任务,明确探究目标、步骤与方法,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观察、实验、对比等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逻辑性。 2.强化科学方法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数据记录(表格、画图、文字描述)、现象分析、结论推导等方法,通过示范、互评等形式,规范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质量。 3.衔接生活与科学: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厨房中的溶解、校园中的植物、日常的天气变化),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通过 “生活问题 — 科学探究 — 解决应用” 的路径,增强知识实用性。 4.培养合作探究能力:采用 4-5 人小组合作模式,明确组长、记录员等分工,通过小组讨论、协同实验等活动,培养沟通协作、分工负责的意识与能力。 5.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探究表现、记录完整性)与结果性评价(单元检测、实践成果),通过 “探究之星”“小组优秀奖” 等表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6.整合课程资源:利用校园实验室、户外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