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3384

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表格式教案+课件10张PPT)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43554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10张,科学,二年级,苏教版,学年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用力以后》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玩磁铁》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年级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②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整合单元知识,明确推力、拉力是常见力,知道力有方向和大小; 能完整表述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如变长、变扁)、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动起来、停下来、变快慢、变方向); 能结合实例说明“力的特性影响效果”(如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重物体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动或停)。 科学思维 能通过分类、画图等方式,梳理“力的类型—特性—作用效果”的关联(如“拉力—用力大—橡皮筋更长”); 能运用单元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如“为什么拔河时用力大的一方会赢”)。 探究实践 参与“力的知识梳理”“现象分类”“小小工程师”等活动,巩固单元实验操作(如拉橡皮筋、推小车); 能规范记录或描述“力的作用过程”(如“用大力推重小车,小车跑得又快又远”)。 态度责任 感受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对“力的秘密”的探究兴趣; 养成“先思考知识关联,再解释现象”的习惯,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如推拉物品不碰撞他人)。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整合单元知识,建立“力的类型—特性—作用效果”的系统认知;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理解“力的方向/大小”与“形变程度”“运动状态变化”的关联;2.用规范语言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教学 准备 实物材料:1.实验回顾材料:弹簧拉力器(每组1个)、轻/重小车(每组各1辆)、橡皮泥(每组1块)、拔河短绳(1根); 工具材料:单元知识梳理表(每人1张)、彩笔(每组1盒)。 多媒体资源:1.单元知识回顾视频(剪辑三课时核心实验片段:推箱子、拉橡皮筋、小车动与停); 2.生活场景图片(如“人”字形铁路、吹球进洞、推重箱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回顾用力以后这个单元。 一、情境导入:“力的魔法回顾”(5分钟) 1.视频唤醒记忆:播放单元核心实验片段(1分钟),提问:“这段视频里,我们用‘力’做了哪些事?(预设:推箱子、拉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 2.关键词接龙:教师板书“力”,学生轮流说出单元学到的与“力”相关的词(如推力、拉力、变长、动起来、用力大),教师随机贴在黑板上。 3.揭示主题:“这些词都是‘力’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把它们整理清楚,一起完成《用力以后》的‘知识大拼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关键词接龙,快速唤醒学生对单元知识的记忆,为后续系统梳理铺垫。 二、核心环节:“力的知识大梳理”(20分钟) 1.模块一:回顾“力的类型与特性”(7分钟) 活动1:推拉力“找不同” ①出示“推购物车”“拉行李箱”“开抽屉”“关大门”的场景卡片,学生分组讨论:“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它们让物体怎么动?” ②完成“力的类型梳理表”(示例如下),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推使物体远离自己,拉使物体靠近自己,它们都是常见的力。” 力的类型例子物体变化(靠近/远离)推力推购物车、关大门远离自己拉力拉行李箱、开抽屉靠近自己 活动2:力的“方向与大小”体验 ①两人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