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7538

4.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 同步练习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317698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网)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上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作者简介 三 精读课文 四 课堂小结 五 拓展延伸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深入理解《望洞庭》中展现的洞庭山水之美,感受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古典文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积累诗中描写洞庭美景的经典句子,并能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尝试在口语表达或书面写作中借鉴运用。 通过分析《望洞庭》前两句 “近望所见” 与后两句 “遥望所得” 的描写内容,梳理诗歌的观察顺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视角感知事物、理解文本结构。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洞庭山水的优美画面,尝试用绘画、文字描述等方式将诗中的审美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培养审美表现能力,激发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yǔ xī wèi mó luó 学习《望洞庭》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 学习《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主要作品:《陋室铭》《乌衣巷》等。 学习《望洞庭》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yǔ xī wèi 学习《望洞庭》 借助注释,理解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 注释 ——— 〔和〕和谐。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近望所见:水月交融、湖平如镜。 遥望所得:“山水翠”“青螺”。 学习《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诗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学习《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比喻 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 学习《望洞庭》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平静、和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 示例:洞庭湖山水相依,水光与月色交相辉映,这种和谐而又宁静的意境,多么令人陶醉啊! 学习《望洞庭》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望洞庭》 景色迷人 山水 君山 湖月 潭面 望洞庭 近望 远望 相和 如镜 青翠 祥和宁静 山水相衬 青螺 结构梳理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拓展延伸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古诗三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文化自信 感受《望洞庭》中洞庭山水的淡雅之美,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