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水沸腾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三课,承接前两课 “水的蒸发”“水蒸气凝结”,聚焦 “水的沸腾” 这一剧烈汽化现象,是构建 “水的三态变化” 认知体系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 “生活观察 - 实验探究 - 数据记录” 逻辑,将 “水沸腾” 从生活现象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 “水在一定温度下会沸腾,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水蒸气” 的科学观念,同时培养 “基于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的探究能力,体现 “科学探究需精准观察、定量分析”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水沸腾” 有生活经验(如妈妈煮水、烧开水),知道 “水开了会冒泡泡、冒白气”,但对 “沸点(100℃,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温度不变”“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珠” 等科学原理完全陌生。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温度测量与记录” 操作不熟练,且实验中易出现 “酒精灯使用不当”“温度计触碰容器壁” 等安全与操作问题。不过学生对 “煮水过程的变化” 充满好奇,可通过 “安全实验 + 数据可视化”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安全操作与精准记录”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会沸腾,标准大气压下沸点约为 100℃,沸腾时水会快速变成水蒸气,且温度保持不变。 建立 “沸腾是水在高温下的剧烈汽化现象,与蒸发(常温缓慢汽化)不同,沸腾时伴随大量气泡产生”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 “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数据”(如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变),提升数据整理与分析思维,理解沸腾的温度规律。 基于实验现象(如气泡从杯底上升、变大,“白气” 增多),尝试逻辑推理 “水沸腾时的状态变化”,区分 “水蒸气” 与 “白气”,培养证据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煮水现象 - 学习安全实验操作 - 分组实验记录温度 - 分析实验结果” 完整过程,掌握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记录实验数据” 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描述沸腾现象。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加热、测温、记录、安全监督任务,初步养成规范操作、精准记录的实验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水的剧烈变化” 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避免 “忽视温度记录”“违规使用酒精灯” 的情况。 体会 “沸腾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如煮水、做饭),树立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细节、安全规范进行科学操作”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温度约为 100℃,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掌握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记录沸腾前后温度变化” 的实验方法,能描述沸腾时的现象(如产生大量气泡、冒 “白气”)。 教学难点 理解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的规律,克服 “水持续加热,温度会一直上升” 的认知误区。 正确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与温度计(不触碰容器壁、液泡完全浸入水中),避免操作错误导致实验误差或安全问题。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装适量冷水)、温度计(0-100℃)、火柴、湿抹布、实验记录表(含 “加热时间(分钟)”“水温(℃)”“现象描述” 栏目)。 生活现象图片 / 视频(如煮开水的过程、水壶烧水冒 “白气”)、安全操作视频(酒精灯使用、温度计使用)。 多媒体课件(含水沸腾实验步骤动画、温度变化曲线图、“水蒸气与白气” 区分短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妈妈煮开水” 的短视频(从冷水加热到沸腾,展示气泡变化、“白气” 增多过程),提问:“大家看煮水时,水有什么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