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一节 世界海陆分布 第二课时 七大洲 四大洋 海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分层设色地图与轮廓卡片,辨识七大洲的形态特征,建立空间方位感。 结合经纬网定位,归纳大洲与大洋的分布规律。 2. 综合思维 分析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分界线的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辩证讨论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如近海养殖与红树林破坏)。 3. 地理实践力 开展“大洲漂流瓶”活动,模拟航海路线设计,培养跨区域空间联系能力。 设计“海洋守护者”行动计划,提出校园可实施的环保措施(如垃圾分类积分制)。 4. 人地协调观 通过台风灾害案例分析,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反作用(如填海造陆加剧风暴潮风险)。 树立“可持续开发”理念,形成保护海洋的公民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与相对位置关系。 2. 大洲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3. 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难点: 1. 跨大洲分界线的空间想象能力。 2. 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三、新课导入 情境1:旅行规划挑战 教师提问:“如果从上海出发,乘船环游世界七大洲,你会经过哪些大洋?需要穿越哪些分界线?” 学生讨论:分组绘制简易航线图,标注途经的大洲与大洋。 教师引导:展示《80天环游地球》片段,抛出矛盾点:“小说中主角跨越了巴拿马运河,但现实中该运河1914年才通航———这说明地理知识需要动态更新!” 情境2:新闻热点链接 教师展示:2023年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的争议报道,提问:“海洋污染为何引发多国抗议?” 学生思考:分析污染物扩散路径。 教师总结:“保护海洋需要全球协作,而协作的前提是清晰认知海陆分布。” 情境3:环保行动倡议 教师展示图片:某海滨城市沙滩上的塑料垃圾与清洁志愿者对比图。 学生活动:开展“1分钟头脑风暴”,列举身边海洋污染现象(如渔网丢弃、油污泄漏)。 教师过渡:“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了解海洋的分布与价值开始。” 四、新课教学 模块一:七大洲的分布与分界线 活动1:名称速记挑战 教师提问: “全球分为七大洲,它们的名称和分布有什么规律?试试用口诀快速记忆!” 学生活动: 朗读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结合课本地图标注七大洲位置。 分组竞赛:教师用激光笔随机指地图上的大洲,学生抢答名称(答对加1分)。 师生对话: 教师追问:“口诀中为什么把南极洲放在第五位?” 学生回答:“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南极洲排第五。” 教师总结:“口诀不仅帮助记忆名称,还隐含面积顺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活动2:轮廓连连看 教师活动:用白板展示七大洲动态轮廓图,随机隐藏名称,学生抢答。 趣味延伸: 教师提问:“非洲轮廓像外星人,那南美洲像什么?发挥想象力!” 学生回答:“鸡腿!热狗!高跟鞋……”(活跃课堂气氛) 活动3:温度带定位游戏 任务设计: 教师展示《世界温度带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 “哪些大洲主要位于热带?”(非洲、南美洲) “哪个大洲完全位于南半球?”(南极洲) 学生用不同颜色彩笔在地图上标注各洲所在的温度带(如红色为热带)。 教师点拨: “亚洲是唯一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因此气候类型最复杂。” 活动4:分界线角色扮演 任务设计: 1. 学生分组扮演相邻大洲(如亚洲组VS欧洲组),用肢体语言模拟分界线(如手臂作乌拉尔山脉)。 2. 辩论:“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楚河汉界’,是否应收费通行?”(渗透地缘政治启蒙) 教师总结:分界线不仅是地理概念,更蕴含历史与经济博弈。 模块二:四大洋的特征与分布 活动1:海洋探秘档案 任务步骤: 1. 每组抽取一个海洋档案袋(含特征卡片:面积、气候、资源)。 2. 根据线索推断目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