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二节 世界地形分布大势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通过地形图、景观图等工具,识别陆地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掌握世界著名地形区的空间位置。 结合海底地形模型或示意图,描述大陆架、大陆坡、洋中脊等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2. 综合思维 通过对比不同大陆地形分布特点,分析地形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结合河流流向推断大洲地势特征,培养“以因推果”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地形分类游戏、绘制简图等活动,提升观察、归纳和动手能力。 结合“奋斗者号”探索马里亚纳海沟的案例,体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探索精神。 4. 人地协调观 通过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特征及典型分布区。 2. 世界主要大陆的地形分布特点。 难点 1. 海底地形(大陆架、洋中脊、海沟)的空间分布规律。 2. 结合地形图推断地势特征。 三、新课导入 情境1:旅行中的地理发现 教师提问:“如果暑假去青藏高原旅游,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观?如果去亚马孙平原呢?” 学生回答:(预设)雪山连绵/平坦的热带雨林。 教师引导:“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差异源于地形的海拔和起伏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地形分布的秘密!” 情境2:视频激趣 播放《航拍中国》中不同地形区的片段(如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提问:“这些地形在外观上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地形分类标准。 情境3:拼图游戏 分发五种地形类型的轮廓卡片(平原、山地等),要求学生分组匹配名称与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 四、新课教学 模块1:陆地地形类型及特征 活动1:特征对比探究 教师提问:“山地和高原海拔都超过500米,如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预设)山地起伏大,高原顶部平坦。 教师追问:“平原和盆地的‘低平’有何不同?”结合示意图(图1)总结五种地形的核心差异(表1)。 表1:陆地地形特征对比 活动2:典型地形区竞猜 展示景观图(青藏高原、刚果盆地等),学生抢答名称并在地图上标注位置。 模块2:世界陆地地形分布大势 活动3:地形密码破译———全球地形分布规律探究(25分钟) 任务设计: 1. 多维度地图对比 教师提供材料: 亚欧大陆地形图(标注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非洲地形图(标注东非高原、刚果盆地) 美洲地形图(标注科迪勒拉山系、亚马孙平原) 学生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 “对比亚欧、非洲、美洲地形图,各大陆地势最高点和主要地形单元分布有何规律?” 学生回答: (预设)亚洲中部有青藏高原,地势最高;非洲高原广布;美洲西部有山脉,东部平原与高原。 教师总结: “亚欧大陆‘中间高四周低’,非洲是‘高原大陆’,美洲形成‘三大纵列带’地形格局。” 各大陆的地形特点(各小组协作) 大陆名称 地形分布特点 主要地形区 亚欧大陆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间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四周有丘陵和平原,地势起伏大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大陆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不大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 北美大陆 南美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均大致呈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落基山脉、大平原 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安第斯山脉 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南极大陆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主要的地形类型为高原,整体地势中部略高、四周低 2. 河流流向与地势推理 案例对比: 尼罗河(向北流):反映非洲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 密西西比河(向南流):反映北美西部落基山脉的地势高 追问互动: 模块3:海底地形探秘 活动4:深海探秘———海底地形全解析(20分钟) 任务设计: 1. 剖面图绘制与特征匹配 教师提供材料: 动态海底地形模型图(标注大陆架、大陆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