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测量气温的规范方法(百叶箱的作用、测量高度、环境要求)。 2.知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午后气温较高,早晚较低)。 3.认识气温数据对描述天气和预测天气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1.培养学生通过数据记录和图表绘制,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的能力。 2.掌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和时间选择。 探究实践: 1.选择一天中的多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折线图。 态度责任: 1.培养学生持续观测和记录的习惯,培养耐心和毅力。 2.意识到气温测量对天气预报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重点:规范使用气温计,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 【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变化原因(阳光照射、昼夜温差)。 【教学准备】教具:气温计(或模型)、百叶箱图片、记录单《一天的气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感觉比较凉爽甚至寒冷,中午,太阳当空照,天气变得暖和甚至炎热。一天中的气温如何变化? 调动学生的前认知,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温度从低到高再到低。 怎样利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1:了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师:气温计要怎么用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到开阔的地方。 生2:到太阳下。 师:一般我们使用气温计,往往会将它放到百叶箱中,百叶箱的百叶可以让空气流通,再把百叶箱放到通风良好、不受阻挡的草地上,气温计要离地1.5米,简单来说,就是要在阴凉通风处测量气温。 在使用气温计时,手不触碰玻璃泡、液柱稳定后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齐平。 活动2:测量一天的气温 分组在8点、10点、12点、14点、16点测量同一地点气温,记录数据并将液柱顶端连起来,形成折线图。 (在活动记录中涂色表示液柱高度)。 我的发现:一天中的气温先变高,后变低。下午14点的气温最高。 (ppt中的红线和绿线可以调节,根据上课当天的实际气温来。) 三、研讨 1.我的记录和同学的记录相同吗?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2.室外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3.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这样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四、拓展 布置任务:回家后测量傍晚和睡前的气温,结合天气预报对比最低点。 【板书设计】 测量气温 使用方法:阴凉、通风、离地1.5米,视线齐平 一天气温变化:先变高,后变低 记录方法:表格、示意图(连线液柱顶端) 【作业设计】 完成《一天的气温》记录单,标注最高/最低气温时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