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茶叶能溶解吗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茶叶能溶解吗》是第一单元《溶解》的第三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区分可溶解与不可溶解的物质。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如看到过食盐、白糖等在水中溶解的现象。本课时通过对茶叶的研究,不仅能巩固之前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发现有些物质在水中不会像食盐、白糖那样完全消失,从而加深对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为后续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为研究对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对食盐、白糖等物质的溶解现象有直观认知,但难以理解茶叶部分溶解的特性。多数学生有泡茶的生活经验,能注意到茶水变色、茶叶沉底等现象,但缺乏科学表述能力,常认为茶叶没溶解就是完全不溶。教学中需通过对比实验(如茶叶与食盐的溶解差异),引导学生关注茶汤颜色变化、味道形成等溶解证据,突破茶叶沉底≠不溶解的认知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茶叶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初步形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的认识。 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茶叶冲泡后的现象(如茶水颜色、味道变化,茶叶固体是否消失),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特征,培养比较与分析能力。 探究实践:能根据“溶解”的特征(如是否改变水的颜色/味道、固体是否消失)设计简单实验,观察、记录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如颜色扩散、味道产生、茶叶形态)。 态度责任: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泡茶)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动手操作和观察,养成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中国是“茶的故乡”及悠久的茶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明确茶叶不能溶解于水,巩固溶解的概念;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准确区分茶叶在水中出现的类似溶解现象(如颜色扩散等)与真正溶解的本质区别,深化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标准自评互评师评观察记录 现象 ★★★ 系统记录颜色/味道/形态三方面变化★★ 记录主要现象但不够全面 ★ 仅记录最明显变化 茶叶溶解特性 ★★★ 明确茶叶含可溶物质(茶多酚等)和难溶物质(纤维素)★★ 知道茶叶部分溶解但说不清具体物质★ 认为茶叶完全不溶解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问题与猜想教师活动1 一、播放视频《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喝茶历史。 出示图片: 播放视频《茶叶的制作方法》 二、出示图片: 不同的茶叶可以泡出不同的茶汤 三、小贴士 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黑茶等,用它们泡出的茶水颜色也不一样。 提问:是茶叶溶解了吗? 学生活动1 了解茶文化 生:茶水的颜色变了。 生:味道也变了。 生:这些都是溶解的现象,说明茶叶也能溶解。 生:可是茶叶还在呢,明明没有溶解呀?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茶文化视频建立科学探究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在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自然引出科学问题。利用"茶水变色但茶叶仍在"的矛盾现象,精准制造"部分溶解"概念的认知冲突点;通过学生自发讨论暴露"溶解=完全消失"的错误前概念,为后续概念转变奠基。环节二:探究与结论教师活动2 一、材料超市 透明杯子、茶叶、水、玻片、滴管 出示图片 二、根据溶解的特征,设计实验探究茶叶能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