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五四制(2025年)科学二年级上册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课题 1.4 哺乳动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2.认识我国珍稀哺乳动物及其生存现状,理解“胎生哺乳”对幼仔存活的意义。 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分析,区分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类群(如鸟类、爬行动物); 2.运用归纳法总结哺乳动物特征,基于事实进行科学推理。 探究实践: 1.观察猫、兔等动物的特征,完成“哺乳动物特征记录表”; 2.通过案例辨析,掌握判断哺乳动物的方法。 态度责任: 激发保护珍稀哺乳动物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难点:理解“胎生”与“卵生”的区别;判断特殊动物(如鸭嘴兽、蝙蝠、海豚)是否为哺乳动物。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核心问题:草原上狮子妈妈正在给幼仔喂奶,森林里小猴子正在吃妈妈的奶,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2.情境导入: 播放狮子哺乳幼崽、猴子母子互动的视频片段,展示熊猫、兔子等哺乳动物图片。 提问:“这些动物妈妈是怎样照顾宝宝的?它们和鸟类(如母鸡孵蛋)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喂奶’?” 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研究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任务一: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课件出示小猫和小兔子的图片和视频。 1. 观察与对比: 体表特征: 展示小猫和兔子的图片或毛绒玩具,触摸(或观察)它们的毛,与鸟类羽毛对比:“毛与羽毛相比有什么特点?”(毛更柔软、细密,羽毛有羽轴和羽片)。 繁殖与喂养方式: 问题引导: “小猫是从哪里来的?”(猫妈妈直接生下小猫,而非产卵); “小猫出生后吃什么?”(吃猫妈妈的奶); “猫和兔的繁殖方式与鸟类(如母鸡孵蛋)有什么不同?”(鸟类卵生,猫兔胎生)。 结构总结: 猫、兔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胎生(直接生下幼仔),用乳汁喂养幼仔(哺乳)。 2. 概念归纳: 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任务二:它们是哺乳动物吗? 1.辨析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海豚、蝙蝠。青蛙、熊、壁虎、猩猩、袋鼠和老虎的图片。提问:它们是哺乳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总结: 海豚 是 体表有毛(稀疏),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 蝙蝠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能飞行 青蛙 不是 体表无毛,卵生,属于两栖动物 熊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壁虎 不是 体表有鳞片,卵生,属于爬行动物 猩猩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袋鼠 是 胎生(虽有育儿袋,但幼仔吃母乳) 老虎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关键辨析点:判断哺乳动物的核心是“胎生+哺乳+体表有毛”,与生活环境(如水中的海豚)、是否会飞(如蝙蝠)无关。 活动二:了解我国的珍稀哺乳动物 提问:什么是珍稀动物?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哺乳动物吗? 学生交流讨论。 1. 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表黑白相间的毛,胎生哺乳,仅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等地,因栖息地破坏曾濒临灭绝,现通过人工繁育数量回升。 2. 东北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最大的虎亚种,体表有黑色条纹,胎生哺乳,栖息于东北森林,因偷猎和栖息地减少数量稀少。 3. 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表有细密绒毛(保暖),生活在青藏高原,因“藏羚羊绒”偷猎曾大量减少,现受严格保护。 4. 白头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部有白色毛发,树栖生活,胎生哺乳,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因栖息地碎片化数量濒危。 实践任务:分组调查一种珍稀哺乳动物(如金丝猴、雪豹),用关键词记录其“名称、特征、生存状况”,课堂分享。 三、反思评价 1. 科学思维训练: 问题:“根据‘小猫是猫妈妈生的’,可以得出猫的繁殖方式是_____;根据‘小猫吃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