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C 2.C 3.D 4.根据材料一,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素月”的“素”有洁白、纯净之意,它暗示着月亮洁白、纯净,能带给人澄澈、明亮之感。“素”字赋予“月”高洁、清冷的气质,让人联想到明净、澄澈的天空,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而且“素月”还暗示着宁静、安详的氛围,与“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所描绘的天地间纯净、明澈的景象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澄澈的意境,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 5.①搜集《红楼梦》诗词中涉“月”诗句,按回目顺序整理。 ②分析诗词中“月”的意象形态,与唐诗宋词对比,探究其继承与创新。 ③结合情节、人物,剖析“月”意象承载的情感。 ④借鉴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研究“月”意象的暗示意义及对作品的作用。 ⑤对比不同人物涉“月”诗词的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差异,探究其与人物的联系。 ⑥从文化层面探讨“月”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对作品的提升作用。 【导语】材料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古典诗歌意象的审美特质。材料一以“木叶”为切入点,通过词源学与意象分析,揭示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美学机制,展现了古典意象在传承中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二则聚焦“月”意象,通过《红楼梦》与唐诗宋词的互文解读,呈现了意象在文学传统中的嬗变与情感投射。两文均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前者侧重语言形式的微分析,后者注重意象的文化阐释,共同构成对古典诗歌意象系统的立体观照。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证明中国诗歌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错误。由材料一“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可知,作者以“落木”一词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为例,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进行自己的创造,从而使得中国诗歌语言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证明中国诗歌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B.“往往会打破人们对某些概念的固有认知……因此……”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可知,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树叶”无人过问,并非是打破了人们对概念的固有认知导致的。 D.“这是由‘木’具有更普遍的潜在暗示性决定的”错误。由材料一“‘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可知,“木叶”比“树叶”的形象更加生动,是由“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带来的疏朗的清秋气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只是因为“木”具有更普遍的潜在暗示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中相关诗句意象及名著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 C.“暗指贾元春远嫁如月影孤悬海外,再无归期”错误。“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出自曹雪芹的《咏白海棠》,是贾探春所作,以白海棠自喻,表达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远嫁命运的无奈,与贾元春无关。同时,贾元春的命运也并非远嫁海外。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列举的这些解释并不确切”错误。材料二论证“风月”时使用排比句式“或指清风明月、或指男女情爱之事、又或指诗文”,“或”表示“风月”存在多种确切的解释,并非解释不确切。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要说明‘木’字的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