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周围的植物” 单元的第 2 课,承接第 1 课 “认识常见植物” 的基础,聚焦 “如何科学观察植物” 这一核心能力,是培养学生 “探究实践素养” 的关键课时。教材以 “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为主线,通过 “明确观察方法 — 分组实践观察 — 交流观察发现 — 拓展观察应用”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简单认植物” 升级为 “细致察特点”,学习 “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安全植物)” 的多感官观察法,同时初步尝试 “用简单符号记录观察结果”。教材注重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复杂术语,以 “安全观察” 为前提,为后续学习 “植物的生长变化”“植物各部分作用” 奠定观察能力基础,是连接 “认知植物” 与 “研究植物” 的重要桥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通过第 1 课学习,能说出 3-4 种常见植物的名称,知道植物有根、茎、叶等部分,但观察时多停留在 “看颜色、看形状” 的单一维度,未形成 “多感官结合” 的观察习惯;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动手摸、闻气味” 等互动式观察兴趣浓厚,但注意力容易被无关事物分散(如观察时玩叶子),需要教师明确观察目标和步骤; 学习能力:能使用简单词语描述观察感受(如 “叶子滑”“花很香”),但记录能力较弱,多依赖画图或简单符号,且对 “安全观察” 的意识不足(如可能想尝植物),需教师反复强调。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多感官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各部分(根、茎、叶、花)的具体特点(如 “叶子有锯齿边”“茎上有小绒毛”“花有香味”),知道不同植物的各部分特点存在差异,强化 “植物有多样形态和结构” 的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对比不同植物的同一部分”(如 “绿萝叶子是光滑的,菊花叶子有锯齿”“多肉茎是短胖的,柳树茎是细长的”),进一步巩固 “找相同、找不同” 的比较思维,能根据观察结果简单归纳 “植物某部分的共同特点”(如 “大部分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多感官观察植物” 的实践活动,学习 “用眼睛看细节(如叶子纹路)、用手摸触感(如软硬、光滑 / 粗糙)、用鼻子闻气味(如花香、草味)” 的观察方法,尝试用 “画图 + 简单文字 / 符号”(如画锯齿代表叶子边,写 “香” 字代表气味)记录观察结果,提升观察与记录的探究能力。 4. 态度责任 在观察中养成 “按步骤有序观察”“不破坏植物”“安全观察(不尝、不揉眼睛)” 的科学态度;感受 “细致观察能发现植物更多秘密” 的乐趣,愿意主动观察身边的植物,增强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 “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安全植物)” 的多感官观察方法,能有序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 能说出 1-2 种植物各部分的具体特点(如 “绿萝叶子是心形的,摸起来滑滑的”“玫瑰花的茎上有刺,摸起来扎手”)。 教学难点 能按 “先看后摸再闻” 的顺序进行有序观察,避免观察时杂乱无章; 能将观察到的特点用 “简单符号 + 图画” 准确记录(如用 “△” 代表刺,用波浪线代表叶子纹路),突破 “记录与观察结果对应” 的困难。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教具 安全植物实物(如绿萝、菊花、多肉、薄荷)、“多感官观察步骤” 卡通挂图(看→摸→闻)、PPT 课件(植物细节图:叶子纹路、茎上绒毛)、安全提示卡(“不尝植物”“摸后洗手”) 每人 1 张 “观察记录卡”(画有植物根、茎、叶、花的轮廓,留有记录区)、彩色蜡笔、放大镜(帮助看细节)、湿纸巾(摸后擦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