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2:不同的土壤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不同的土壤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1 单元 研究土壤” 中 “不同的土壤” 相关内容(22至39)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土壤根据砂粒、粉粒、黏粒含量不同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明确三种土壤的特点(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保肥能力)及适宜种植的植物(23、34)。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捻、握、搓、倒水)分析三种土壤的差异,能根据土壤特点推理其适宜的植物,培养对比分析与逻辑匹配能力。 探究实践:掌握用 “手捻”“握团”“搓条”“倒水” 等方法比较土壤,能规范记录实验现象,学会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匹配土壤类型(27至28、35)。 态度责任:认识到 “不同土壤适配不同植物” 的科学规律,树立 “因地制宜利用土壤” 的意识,养成严谨实验、客观记录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了解三种土壤适宜种植的植物。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如渗水量)推理土壤的保水性、渗水性,理解 “土壤特点与植物需求” 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三种土壤样本图、实验步骤图、植物生长习性卡)、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样本(每组各一份)、水、烧杯、漏斗、滤纸、放大镜、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抹布。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青菜长势之谜”(5 分钟) 图片设问:展示教材中 “两块地青菜长势不同” 的图片,提问:“这两块地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可能和什么有关?”(40、41)。 引出主题:学生猜测(如土壤不同)后,教师小结:“土壤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特点不一样,会影响植物生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土壤’”(22)。 (二)探究实践:解密三种土壤的特点(25 分钟) 第一步:认识土壤颗粒 ——— 三种土壤的 “身份密码”(5 分钟) 颗粒观察:分发三种土壤样本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用放大镜看看三种土壤的颗粒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大小差不多?”(24)。 教材解读:结合学生发现,讲解教材内容:“土壤颗粒有大颗粒的砂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根据三种颗粒含量不同,土壤分为砂质土(砂粒多)、黏质土(黏粒多)、壤质土(三种颗粒差不多)”(23、25、26、29)。 第二步:实验对比 ——— 三种土壤的 “特点大比拼”(15 分钟) 实验 1:用手捻一捻,感受触感 操作指导:“分别取少量三种土壤,用手指捻一捻,记录你的感觉(如粗糙、细腻)”(27)。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砂质土粗糙、黏质土细腻、壤质土适中,教师引导填写实验单。 实验 2:和点水握一握,看握团能力 操作指导:“往三种土壤中加少量水,揉一揉后握成团,观察哪种能握成团,哪种容易散”(30、31)。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黏质土易握成团、砂质土难握成团、壤质土能握成团且不易散,教师讲解:“这和土壤的黏粒含量有关,黏粒多的土壤黏性强”。 实验 3:加点水搓一搓,看搓条能力 操作指导:“将握成团的土壤继续加水搓,看哪种能搓成细细的条,哪种不能”(32)。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黏质土能搓成条、砂质土不能、壤质土能搓成短条,进一步强化对土壤黏性的认知。 实验 4:倒入同样多的水,看渗水速度 操作指导:“在三个漏斗中分别放入等量三种土壤,铺上滤纸,同时倒入等量水,观察漏斗下方烧杯中渗出的水量和速度”(33)。 现象与推理:学生发现砂质土渗水快、水量多,黏质土渗水慢、水量少,壤质土适中。教师引导推理:“渗水快说明透气性好、保水性差;渗水慢说明透气性差、保水性好”,并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