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2:地下水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地下水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3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中 “地下水”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下水是地表之下的水体(如泉水、暗河、井水),明确地下水的形成过程(雨水 / 积雪融水渗透地下,被不易渗透层阻挡聚集),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及过度开采的危害(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 科学思维:通过制作 “水井模型”,观察水位变化,推理井水的形成原因,结合 “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理解 “渗透层、含水层、不易渗透层” 的作用,培养 “模型观察 - 原理分析” 的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用碎石、沙子搭建水井模型,模拟地下水渗透” 的操作方法,能记录 “倒水后水位上升、取水后水位下降” 的现象,学会调查生活中地下水的利用情况。 态度责任:认识到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了解坎儿井等地下水利用智慧,树立 “合理保护地下水” 的意识,如支持雨水花园、透水地面建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认识井水的来源。 教学难点:区分 “渗透层、含水层、不易渗透层” 的作用,理解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泉水 / 暗河 / 井水实景图、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坎儿井结构图、模型制作步骤图)、水井模型材料(大塑料容器、碎石、沙子、两头开口带孔圆筒(模拟井管)、喷壶、水)、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家长协助提前了解家中是否使用井水(或自来水是否来自地下水)。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藏在地下的‘水’”(5 分钟) 问题激趣:“我们平时看到的水在河流、湖泊里,那有没有水藏在地下呢?比如有些地方的人会从井里打水喝,井里的水是从哪来的?” 结合教材中泉水、暗河、井水的图片,引出 “地下水” 主题。 教材衔接:打开教材 “地下水” 页面,明确本节课任务:“探究地下水的形成原因,看看井里的水到底从哪来”。 (二)探究实践 1:理解地下水的形成(10 分钟) 观察示意图:展示 “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讲解关键结构: 渗透层:地表土壤、碎石(水可渗透); 含水层:地下聚集水的区域; 不易渗透层:岩层和黏土层(水无法渗透,阻挡水向下)。 原理讲解:结合教材内:“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过地表的土壤和碎石,当遇到不易渗透的岩层时,就会聚集起来形成地下水”,用 “下雨后地面渗水” 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实践 2:制作 “水井模型”(18 分钟) 模型制作指导:按教材步骤分组操作: 在大容器底部铺 1 厘米厚碎石,将带孔圆筒放在碎石中间(模拟井管); 圆筒外围依次铺 3 厘米厚碎石、1 厘米厚沙子(模拟渗透层); 用喷壶向沙子上缓慢倒水(模拟降水渗透),观察圆筒内(井管)的水位变化。 现象观察与记录: 倒水时:学生发现 “水慢慢渗透到沙子和碎石中,圆筒内水位逐渐上升”,理解 “井水来自地下含水层的水”; 取水时:用吸管从圆筒中吸水,观察到 “水位下降,但一段时间后会略有回升”,推理 “地下水会缓慢补充到井中”。 原理总结:结合模型现象,总结 “井水的形成”:“井管深入地下含水层,含水层中的水通过井管的孔进入井中,人们就能从井里取水”。 (四)拓展延伸: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5 分钟) 地下水的重要性:结合教材:“我国主要城市一半以上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强调地下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过度开采的危害:展示 “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 图片,讲解:“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介绍 “雨水花园、透水地面” 等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