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材全册核心素养教案 致同学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致同学(开学第一课)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致同学” 板块(1至2)及单元目录(5至6)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初步建立 “地球上的物质(土壤、水、空气)具有不同性质” 的认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常见状态,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基础科学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回顾低年级科学观察经验、分析本学期实验方法(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培养归纳与推理能力,能初步思考 “物质性质与探究方法” 的关联。 探究实践:明确本学期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测量),了解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基本任务,激发参与科学实验和户外探究的兴趣,初步掌握户外探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户外观察需成人陪同)(7)。 态度责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 “主动发现自然界奥秘” 的意识,培养爱护自然资源(土壤、水资源)、合理利用材料的初步责任感,同时养成规范操作实验、遵守户外探究规则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衔接低年级科学知识(土壤、水、空气的初步观察),明确本学期科学学习的核心内容(物质性质、探究方法、材料演变),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 “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测量” 等科学方法的意义,初步建立 “用科学方法研究物质性质” 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关联,体会科学的实用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PT(包含低年级科学观察图片:土壤中的小动物、水的形态、空气流动现象;本学期核心实验示意图:模拟水土流失、对比物质溶解快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自然资源保护相关图片:植被覆盖的土壤、清澈的河流)、科学工具实物(电子天平、量筒、放大镜)。 学生准备:低年级科学学习手册(或回忆低年级观察经历)、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旧知,开启中年级科学之旅(5 分钟) 谈话唤醒记忆:教师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低年级时我们一起观察过哪些大自然中的东西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土壤里的小虫、枯树叶,水的流动、结冰,空气吹起气球等经历。 出示衔接图片:PPT 展示低年级科学观察的典型图片,如 “土壤中的蚯蚓”“阳光下的水滴”,并小结:“之前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水和空气,这学期我们要升级探究任务,成为更专业的‘小小科学家’!” 引出课时主题:打开教材 “致同学” 页面,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致同学’的内容,看看中年级科学之旅会有哪些精彩挑战”(1)。 (二)新知探究:解读本学期科学学习内容与方法(20 分钟) 1. 聚焦 “物质研究”:明确学习核心(8 分钟) 教材内容解读:带领学生朗读 “致同学” 中 “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些地球上的物质,认识它们更多的性质” 这句话,提问 “‘地球上的物质’指的是什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土壤、水、空气(1)。 拓展物质状态:展示固体(石块)、液体(水)、气体(气球内空气)实物,提问 “这些物质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初步介绍 “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并引导学生思考 “固体和液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后续单元学习埋下伏笔(3)。 联系生活举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固体(书本、桌椅)、液体(牛奶、食用油)、气体(呼出的气),强化对物质状态的初步认知。 2. 解锁 “科学方法”:掌握探究工具(8 分钟) 实验方法讲解:结合教材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大自然中多种水体的成因和水土流失的原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