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昆虫》教案 【核心概念】 (五)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③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列举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通过观察多种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2.科学思维 (1)能通过对比观察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运用“演绎推理”判断生物是否为昆虫,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1)学会“整体→局部→对比”的观察方法,能规范填写观察记录单,通过制作昆虫模型深化对特征的理解,培养动手与合作能力。 4.态度责任 (1)对昆虫世界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合作交流;认识到珍稀昆虫的保护价值,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尊重自然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并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能运用特征判断生物是否为昆虫。 难点:理解昆虫的结构与分类、生存环境的关联,掌握 “演绎推理” 的基本逻辑并应用于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昆虫图片(蚂蚁、蝴蝶、蝗虫、蜘蛛等)、记录单、审查记录卡、彩笔、橡皮泥(或黏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1.播放古诗动画:展示《曲江二首》“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的动态画面。 2.提问引导:“同学们,蝴蝶和蜻蜓是夏天常见的小生命!仔细看它们的身体,你发现了哪些特点?你们还见过类似的小生命吗? 3.出示任务:今天我们一起当‘昆虫小研究员’,解密它们的‘身体密码’! 1.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蝴蝶有翅膀。”“蜻蜓身体细细的,有头和尾巴。” 2.联系生活,预设:蜜蜂、蚂蚁。 3.明确探究角色与任务。 以真实生态情境为切入点,通过角色代入激发探究欲,降低对“昆虫”的陌生感。联系生活经验,落实素养导向的情境化设计。 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解密昆虫的共同特征 (一)解剖蚂蚁的“身体地图” 1.出示《昆虫研究院任务书》“委托函”:包括任务编号KCYJ-20250715 任务目标:观察红火蚁、蜜罐蚁,绘制“身体地图”,标注关键部位。 2.出示红火蚁、蜜蜂蚁‘蚂蚁图片。教师发放记录单。 3.观察蚂蚁图片: (1)整体观察:先看蚂蚁,身体分成了几个‘大块’?用彩笔在记录单上圈出来! (2)局部观察(触角):再看头部,有没有细细的‘小天线’?数一数有几对?记在‘触角数量’栏! (3)局部观察(足):胸部和腹部哪里不同?胸部是不是有细细的腿?数清楚有几对?填在‘足数量’栏! 4.播放蚂蚁搬家视频,提问:蚂蚁的触角像‘小天线’,能帮它做什么?足能帮它搬起比身体重的食物,这说明什么? 5.展示研究院新线索:PPT 切换带翅蚂蚁(雌蚁、雄蚁) 和不带翅蚂蚁(工蚁、兵蚁)对比图,标注:“研究院新线索送达!” 6.教师提问:对比带翅和不带翅的蚂蚁,哪些身体结构永远不变 ?哪些有变化 ? 7.功能猜想:带翅的蚂蚁可能要完成‘特殊任务’(比如繁殖、迁徙),不带翅的蚂蚁负责‘日常工作’(比如找食物、保卫巢穴)。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8.研究院温馨提示:蚂蚁是大自然的‘小卫士’,就像蝴蝶、蜻蜓一样重要!我们不能伤害蚂蚁。 (二)寻找昆虫的“家族密码” 1.出示研究院升级任务:这些特征是蚂蚁独有的,还是所有昆虫的共同秘密?” 2.出示蝴蝶、蝗虫、蝉、蚊子图片、昆虫特征记录表 3.提问:观察这四种昆虫,它们的身体分部和蚂蚁一样吗? (1)身体对比:先看蝴蝶,圈出‘头、胸、腹’” (2)关键对比:数触角、足、翅的数量,填到记录表中。(提示:蝗虫有‘翅鞘’和‘软翅’,但都算‘翅’)4.归纳“家族密码”:研究员们,现在请对比记录表 ———蚂蚁、蝴蝶、蝗虫、蝉、蚊子,有没有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