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鱼》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鱼类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典型特征(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等),初步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与比较,归纳出鱼类的共同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作为标准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 3.探究实践:能通过动手实验和有序观察,探究鱼类的呼吸和运动方式,并能用图文记录观察结果。 4.态度与责任:认识到保护珍稀鱼类及水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鱼类的共同特征(用鳃呼吸、用鳍游动、体表有鳞)。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鱼鳃的呼吸功能。 将对单一鱼的观察,提升为对鱼类这一群体的普遍特征的概括。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 活鱼(鲫鱼)、透明水箱、滴管、稀释的红墨水、放大镜、观察记录单。 数字与可视化资源: 鱼鳍作用的视频、珍稀鱼类(中华鲟、胭脂鱼)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其他准备: 实验分组:4-5人一组,确保每组都有完整的实验材料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PPT: 3-6】1. 依次展示鲫鱼、草鱼、带鱼、小丑鱼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PPT: 7】2. 引导并提出核心问题:“鱼的种类这么多,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有的在淡水河里,有的在咸水海里。那么,它们会不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呢?” 1. 观察图片,积极辨认鱼的种类,并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它们的生活环境。预设:“这是鲫鱼,生活在河里。”“这是小丑鱼,生活在海里。”2. 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激发探究鱼类共同特征的兴趣。 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多种鱼类入手,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自然地引出本课的核心探究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 · 实践 【PPT: 8-11】探索活动一:观察鱼的身体结构1. 布置任务:“请大家仔细观察水箱里的鱼,试着把它画下来。注意观察它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上又有哪些器官?”2. 引导学生对照PPT,明确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并认识鳃、鳞、鳍(背鳍、尾鳍、胸鳍等)等主要器官。3. 追问:“在观察鱼时,你还观察到什么现象?” 【PPT: 13-15】探索活动二:探究鱼鳍的作用1. 针对学生观察到的“鱼鳍会摆动”现象,提问:“鱼鳍摆动是为了什么呢?”2.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鱼在启动、前进、转弯和停止时,主要是哪些鳍在发挥作用。3. 总结实验结论:鱼的鳍是运动器官,尾鳍提供动力和控制方向,胸鳍和腹鳍主要负责平衡和转向。 【PPT: 16-20】探索活动三:探究鱼的呼吸现象1. 针对学生观察到的“鱼鳃一动一动”的现象,提出实验任务:“我们来解开这个秘密。请用滴管吸取少量红墨水,轻轻滴在鱼嘴前方,仔细观察红墨水会从哪里流出来。”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巡视提醒注意观察水流路径。 3.给出观察要点: 染色水从哪里进入?又从哪里流出?鱼的鳃盖有什么变化? 4.观察结果: 染色水被鲫鱼吸入口内,然后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 5.得出实验结论: 鱼用鳃呼吸,水流经过鳃时完成气体交换,这是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关键。 【PPT: 21-27】探索活动四:归纳与应用1. 引导学生综合以上所有发现,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且身体大多覆盖着鳞片的脊椎动物。2. 出示鲸、海马、鳖、章鱼等动物图片,发起挑战:“它们是鱼吗?请用我们刚总结的特征来判断。” 3. 展示中华鲟、胭脂鱼等我国珍稀鱼类的资料,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1. 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活鱼,完成绘画,并在图上标注出自己认识的器官。2. 对照PPT,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认识鱼的身体各部分。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