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鸟》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知道鸟类具有“体表被羽、有喙无齿、卵生”等共同特征,并初步理解这些特征是鸟类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鸟类和非鸟类动物(如鹦鹉、企鹅、蝙蝠),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发展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对鸟类特征的观察、分类和研讨活动,并能借助图文、卡片等学具,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观察发现和观点。 4.态度与责任 通过了解朱鹮等珍稀鸟类的生存现状,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鸟类 “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无齿、卵生” 的共同特征,能依据特征识别鸟类。 教学难点: 通过归纳推理提炼鸟类共同特征,理解 “从具体实例到抽象规律” 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1.数字化资源:鸟类特征对比课件(含鹦鹉、蝙蝠、企鹅等动物的高清图片及特征标注)、珍稀鸟类保护短视频、思维导图模板(电子版)。 2.学具:鸟类特征记录表(纸质 / 电子版)、“鸟类与非鸟类” 分类卡片(含图片及特征描述)。 3.其他:我国珍稀鸟类资料卡(含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网络安全提示卡(如 “如何辨别鸟类保护信息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1.播放鸟类活动视频,联系古诗词“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提问:这首诗歌里描述什么动物? 2.聚焦提问:“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的身上藏着哪些共同的秘密?” 观看视频并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 以多样化的鸟类场景为切入点,通过角色代入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研究鸟类的共同特征 (一)观察鸟的羽毛与喙 1. 出示情境任务:“鸟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特殊结构?它与猫、狗的毛发有区别吗?” 2. 提供实物或高清图片(鸽子、麻雀的羽毛标本,鸟喙特写): (1)引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羽毛的形态(轻盈、有羽轴),对比哺乳动物的毛发图片。 (2)聚焦喙部:观察不同鸟的喙(如啄木鸟的尖喙、鸭子的扁喙),提问:“鸟有牙齿吗?” 3. 总结:鸟的身体表面覆盖羽毛,有喙无齿,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 (二)揭秘鸟的 “繁殖密码” 1. 出示任务:“鸟是怎样产生后代的?” 2. 展示图片 / 视频:鸟蛋、鸟巢、亲鸟孵蛋的场景。 3. 对比讨论:“鸟的繁殖方式与猫、狗(胎生、哺乳)有什么不同?” 4. 总结: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属于卵生动物。 (三)归纳鸟类的 “共同特征” 1. 出示情境:“以下动物哪些是鸟?请结合‘羽毛、喙、繁殖方式’判断。” 2. 展示图片:猫头鹰、蝙蝠、鸵鸟、企鹅、蝴蝶。 3. 引导步骤: (1)第一步:回忆鸟类关键特征(有羽毛、有喙无齿、卵生); (2)第二步:逐一分析图片动物,标注符合的特征; (3)第三步:小组讨论,说明判断理由。 观察后分享: 预设:“鸟的羽毛很轻,有花纹,和狗的毛不一样!”“鸟没有牙齿,嘴巴是硬的‘喙’!” 2. 讨论后总结: 预设:“鸟妈妈会下蛋,小鸟从蛋里出来,猫妈妈直接生出小猫!” 3. 分析判断后汇报: 预设:“猫头鹰、鸵鸟、企鹅是鸟,因为它们有羽毛、下蛋!”“蝙蝠没有羽毛,不是鸟!”“蝴蝶虽然会飞,但没有羽毛,也不是鸟!” 通过观察羽毛与喙的形态,引导学生直观区分鸟类与其他动物的体表特征,建立 “有羽毛、有喙无齿” 的认知,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通过繁殖方式的对比,明确 “卵生” 是鸟类的核心特征之一,理解生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落实科学观念。 通过分类判断,强化 “特征 — 类别” 的逻辑关联,突破 “会飞才是鸟” 的误区(如鸵鸟、企鹅),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