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2079

2.1《我们的身体》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45次 大小:430801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我们的身体,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我们自己” 单元的开篇课,聚焦 “认识身体结构与功能” 这一核心主题,是学生建立 “自我认知” 与 “生命科学初步观念” 的起始课。教材以 “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 为切入点,通过 “观察身体部位 — 体验部位功能 — 梳理身体结构 — 联系生活应用”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直观认识身体” 转向 “理解身体部位的作用”,认识 “身体有头、颈、躯干、四肢等主要部位,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初步建立 “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 的科学观念。教材注重贴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 “互动游戏、亲身体验” 为主,避免复杂术语,为后续学习 “身体的感觉器官”“身体运动的秘密” 奠定基础,是连接 “自我感知” 与 “科学认知身体” 的关键纽带。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能说出 “头、手、脚” 等常见身体部位名称,知道 “用手写字、用脚走路” 等简单功能,但对 “身体的整体结构(如躯干、颈)” 认知模糊,且未系统梳理 “部位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动手摸、动身体” 等体验式活动兴趣浓厚,注意力易被动态游戏吸引,但对 “身体部位的协同作用” 理解较困难,需借助具体活动感知; 学习能力:能跟随指令做简单身体动作(如举手、弯腰),会用简单词语描述身体部位,但语言表达不够完整,且缺乏 “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意识,需教师引导梳理身体结构。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头、颈、躯干、四肢),知道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如头能思考、看东西,手能拿东西,脚能走路),初步建立 “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 的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匹配身体部位与功能”(如 “用手 — 拿东西”“用脚 — 走路”),学习 “一一对应” 的思维方法;通过 “体验身体活动(如跳绳)”,能简单说出 “需要手、脚、躯干一起动”,培养初步的 “整体与局部” 关联思维。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摸身体部位”“体验部位功能” 等活动,学习 “按‘头→颈→躯干→四肢’的顺序观察身体”“用动作展示部位功能” 的方法,提升 “观察身体、描述功能” 的探究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 感受 “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能完成很多事情”,体会身体的神奇;在活动中养成 “爱护身体、正确使用身体部位” 的意识(如 “不用手揉眼睛”“坐端正保护脊柱”),增强对自身身体的关注与爱护。 教学重点 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头、颈、躯干、四肢),能准确指出对应的身体位置; 知道不同身体部位的简单功能(如头能看、听、想,手能拿、抓,脚能走、跳)。 教学难点 理解 “躯干、颈” 等抽象部位的位置(如区分 “躯干” 与 “四肢”),突破 “只认手脚,不认躯干” 的认知误区; 初步感知 “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如 “跳绳需要手甩绳、脚跳跃、躯干保持平衡”),理解 “单一部位无法完成复杂动作”。 教具准备 身体结构卡通图(标注头、颈、躯干、四肢)、身体部位功能图片(如 “手拿笔”“脚走路”)、PPT 课件(动态展示身体活动:跳绳、画画)、“身体部位卡片”(印有头、颈、躯干、四肢图案) 每人 1 张 “身体轮廓图”(空白,用于标注部位)、彩色蜡笔、小道具(如铅笔、小球,用于体验手的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玩互动游戏:“听指令做动作”——— 说 “举起你的手”“抬起你的脚”“点点头”“扭扭腰”,观察学生动作,提问:“我们刚才动了身体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引导聚焦主题:当学生说出 “手、脚、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