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7925

2.1《地球的表面》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1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952453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地球的表面,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了解地形的多样性,为后续探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展示地球图片、世界地形图以及不同地形的实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思考地形形成的原因,体现了 “基于观察与探究认识自然” 的科学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如知道高山、平原),但缺乏系统、科学的地形分类与特征认识,也较少思考地形形成的原因。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归纳能力,适合通过直观材料和合作探究开展学习。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主要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基本特点。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和实景图,培养归纳、概括不同地形特征的科学思维能力,能从多样的地形现象中提炼共同特点。 探究实践 在观察、描述地球表面地形的活动中,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实景图获取信息,提升观察与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地球、关注自然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不同地形,理解地形形成原因的复杂性(为后续学习铺垫)。 教具准备 世界地形图、不同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的实景图片或视频;地形地貌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的整体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是完全平坦的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对地球表面的初步认识,如知道有高山、大海等。 设计意图:从地球整体形象入手,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地球表面的样子与成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初步思考。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与猜测。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后续探索明确方向。 (二)探索:观察与描述地球表面 观察世界地形图 教师活动:发放世界地形图,指导学生观察,提问:“从地形图上,你能看到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形态?颜色的变化代表了什么?”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形图,小组内交流发现,如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高度,有大片的蓝色(海洋)、不同颜色的陆地板块等。 设计意图:通过地形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分布与差异。 观察实景图,填写地形地貌记录表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沟壑、黄河入海口沙洲等不同地形的实景图片,讲解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填写方法,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地形特点并猜测形成原因,填写到记录表中。 学生活动:观察实景图片,小组合作完成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填写,如描述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猜测可能与流水侵蚀有关等。 设计意图:结合实景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不同地形的特征,同时培养观察、记录与猜测推理的能力。 (三)研讨:地形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特点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地形地貌记录表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并结合图片讲解每种地形的特点(如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山地地势高、起伏大等)。 学生活动:倾听教师讲解,结合自己的观察,明确不同地形的特点,区分不同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与讲解,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