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带是人体的发声器官。 2.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共同原因。 能基于证据,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3. 探究实践 能模仿课本实验(如弹拨橡皮筋、敲鼓、触摸音叉),操作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能用手触摸感受振动,并尝试用语言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4. 态度责任 在小组实验中,愿意合作交流,倾听他人的发现。 对声音的产生现象产生好奇,乐于尝试用不同物体制造声音并进行探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本课的核心科学概念,所有实验和观察活动都围绕验证这一结论展开。 2. 教学难点 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振动”这一共同本质。学生能看到橡皮筋抖动、鼓面颤动、音叉振动、喉部震动,但需要引导他们理解所有这些“动”都是“振动”,正是振动产生了声音。 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因果关系。即是因为振动才产生了声音,而不是因为发出了声音才产生振动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竖笛、演示台、记录单等。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木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一包米粒和1个装有水(占深度的2/3)的烧杯、《学生活动手册》。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约3分钟) 1.播放声音:播放一段包含自然声音、音乐、人声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2.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刚才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3.引出课题:“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普通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激发猜想:“请大胆猜一猜,你认为声音是怎么来的?” (学生可能会有“撞击”“摩擦”“物体动”等初步想法,教师板书“猜想”区域,暂不评价)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和原有认知,引出核心问题,让学习从“猜想”开始。) (二) 探索实践,获取证据 (约20分钟) 活动一:玩转橡皮筋———初步建立“振动”与“声音”的联系 1.任务:请同学们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2.关键提问: “哪些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预设:弹拨、横向拉动) “橡皮筋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学生说出“在抖动、在晃动、在动”) “这种动,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科学的词来形容,叫做‘振动’。”(板书:振动) “当它停止振动时,声音还有吗?” 3.小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活动二:探究更多物体———验证“振动”现象的普遍性 1.过渡:只有橡皮筋是这样吗?我们再用其他物体来研究。 2.分组实验(循环操作): 钢尺:将钢尺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尺子,看和听其振动发声。 小鼓: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击鼓面,观察鼓面和豆子的跳动。 音叉:敲击音叉,听声音;将振动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花溅起;或将音叉柄轻触脸颊,感受麻感。 3.关键指令:在每个实验中,都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物体,说说你的感觉。(预设:手上感觉麻麻的)4. 记录:学生在实验记录单上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典型实验,从看得到的振动(钢尺)、借助物体看到的振动(鼓面豆子)、到感受不到的振动(音叉触水),层层递进,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收集“振动产生声音”的证据,形成初步归纳。) 研讨交流,归纳建构 (约8分钟) 展示交流:请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在让钢尺、小鼓、音叉发出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物体在振动,有点麻麻的) 2.核心提问(指向归纳) : “比较一下橡皮筋、钢尺、鼓、音叉,它们发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