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项目化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设计小房子 一、目标分析: (一)科学观念: 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认识不同材料特性,依据小房子“稳固、明亮、通风”等功能选适配材料,理解“物质特性-功能实现”关联。结合技术、工程与社会,明确小房子作为简单科技产品,其结构服务功能,体会技术产品给模拟居住场景带来的便利,感知工程改变生活。 (二)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材料特性,结合功能需求推理选材料、规划结构,发展逻辑思维。通过绘制设计图、交流方案,发散思维提创意,基于“结构与功能”概念论证、优化设计,培养创新与批判性思维。 (三)探究实践: 依据工程设计与物化流程,经历“明确任务→规划设计(含目标与材料选择)→设计草图→优化方案”过程,掌握简单工程实践方法。 (四)态度责任: 体会设计制作乐趣与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习惯,展示评价中尊重他人、敢于表达,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利用废旧材料创作,感受工程实践价值,激发对技术、工程领域探究兴趣,强化创新与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情境教学法:以“魔法小镇房屋受损”为贯穿情境,通过动画、角色扮演(小建造师)激发代入感,符合“用真实性情境串联任务,让科学思维与实际问题挂钩”的理念; 2.任务驱动法:以“为小镇设计安全舒适的小房子”为核心任务,分解为“明确需求—选择材料—绘制草图—优化方案”子任务,呼应“任务拆解,降低思维难度”的思路; 3.直观演示法:示范设计图绘制要点,用“小房子设计方案”“建筑师设计图”降低抽象概念难度。 (二)学法指导: 1.探究发现法:通过观察材料、讨论功能,自主发现“特性—功能”关联,落实“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核心概念”的要求; 2.合作交流法:小组分工完成设计,在展示答辩中倾听质疑、完善思路,体现“沉浸式实践,变线性教学为合作探究”的设计; 3.实践操作法:通过绘制草图、标注细节,将抽象设计转化为具象表达,契合“工程实践需可视化呈现”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3分钟)。 活动:播放“魔法小镇遭遇风暴”动画,观察受损房屋的材料缺陷(如屋顶平导致积水、墙体薄不够稳固);教师扮演“魔法镇长”,发布“用废旧材料设计稳固、明亮、通风小房子”的任务,发放“建造师勋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化情境激活问题意识,将工程设计与“帮助他人”的责任感结合,快速聚焦“房屋功能需求”核心,落实中“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单纯完成任务”的理念。 (二)规划设计,材料甄选(8分钟)。 活动: 1.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除基本功能外,还需哪些特殊功能(如抗震、阳光房)”,结合“小房子设计方案”(拆分避雨、通风等要点)明确设计目标; 2.材料匹配:结合废旧材料(纸箱、塑料片、金属条等),填写《小房子设计方案》,如“纸箱→坚固墙体”“透明塑料→明亮窗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用户需求”出发思考设计,通过表格可视化材料与功能的关联,突破“特性—用———匹配的思维难点,呼应“让设计有知识支撑(前序材料知识)”的备课思路。 (三)绘制草图,体现思维(10分钟)。 活动: 3.示范引导:播放“建筑师秘籍”动画,提出要求,画出标注“材料、结构、功能”的设计图(如三角形屋顶标注“稳固”,窗户标注“塑料片—透光,通风”),强调“设计不是绘画,需体现结构与功能统一”(落实“工程意识培养”的要求)。 4.创意实践:学生分组绘制,要求体现“橡皮泥小人可通过”(尺寸考量)、特殊功能结构(如抗震房的框架设计),教师巡视预判“材料单一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设计意图:将工程思维转化为具象图纸,通过规范标注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