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0466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二章 2.3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课件--2026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必修1

日期:2025-09-20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43531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距离,必修,版选,人教,数学,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数学抽象) 2.会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逻辑推理) [教用·问题初探]———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了解预习教材的情况 问题1.两点间距离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问题2.“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探究建构 关键能力达成 探究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 已知平面内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P1P2| [提示] (1)当P1P2与x轴平行时,|P1P2|=|x2-x1|; (2)当P1P2与y轴平行时,|P1P2|=|y2-y1|; (3)当P1P2与坐标轴不平行时,如图,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所以|P1P2|=. 即两点P1(x1,y1),P2(x2,y2)间的距离|P1P2|=. [新知生成] 1.点P1(x1,y1),P2(x2,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 . 2.原点O(0,0)与任一点P(x,y)间的距离|OP|=. [典例讲评] 1.(源自北师大版教材)如图所示,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4,3),B(1,2),C(3,-4). (1)试判断△ABC的形状; (2)设点D为BC的中点,求BC边上中线的长. [解] (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AB|==, |BC|==2, |CA|==5. 因为()2+(2)2=(5)2,即|AB|2+|BC|2=|CA|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因为BC的中点D的横坐标x==2,纵坐标y==-1,所以BC边上中线的长|AD|==2. 【教材原题·P73例3】 例3 已知点A(-1,2),B(2,),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并求|PA|的值. [解] 设所求点为P(x,0),则 |PA|==, |PB|==. 由|PA|=|PB|,得x2+2x+5=x2-4x+11.解得x=1. 所以,所求点为P(1,0),且|PA|==2. 反思领悟 1.对于任意两点P1(x1,y1)和P2(x2,y2),|P1P2|==·|x1-x2|=|y1-y2|(k为直线P1P2的斜率). 2.若已知两点间的距离及两点的坐标,并且坐标中含有参数,则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出参数. [学以致用] 【链接教材P74练习T2】 1.已知点A(a,3)和B(3,3a+3)间的距离为5,求a的值. [解] ∵点A(a,3)和B(3,3a+3)间的距离为5, ∴=5, 即5a2-3a-8=0,解得a=-1或a=. 所以a的值为-1或. 【教材原题·P74练习T2】已知A(a,-5)与B(0,10)两点间的距离是17,求a的值. [答案] a=±8. 探究2 坐标法的应用 [典例讲评] 【链接教材P73例4】 2.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对角线为AC和BD.求证:|AC|=|BD|. [证明] 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0),设B(a,0),C(b,c), 则点D的坐标是(a-b,c). ∴|AC|==, |BD|==. 故|AC|=|BD|. 【教材原题·P73例4】 例4 用坐标法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邻边的平方和的两倍. [分析] 首先要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最后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证明] 如图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以顶点A为原点,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 ABCD中,点A的坐标是(0,0),设点B的坐标为(a,0),点D的坐标为(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点C的坐标为(a+b,c).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AC|2=(a+b)2+c2,|BD|2= =a2,|AD|2=b2+c2. 所以|AC|2+|BD|2=2(a2+b2+c2),|AB|2+|AD|2=a2+b2+c2. 所以|AC|2+|BD|2=2(|AB|2+|AD|2), 即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邻边的平方和的两倍. 反思领悟 1.利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常见步骤 (1)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