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2章 圆与方程 章末综合提升 巩固层·知识整合 类型1 求圆的方程 1.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求圆的方程主要是联立圆系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提升层·题型探究 2.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选择圆的方程的某一形式. (2)由题意得a,b,r(或D,E,F)的方程(组). (3)解出a,b,r(或D,E,F). (4)代入圆的方程. 【例1】 已知圆C和y轴相切,圆心在直线x-3y=0上,且被直线y=x截得的弦长为2,求圆C的方程. [思路探究] 设标准方程,由相切可得d=r,由圆心在直线上,可将(a,b)代入直线方程,由已知弦长可列出弦长公式.通过求解方程组,从而得到圆的方程. [解] 设圆C的方程为(x-a)2+(y-b)2=r2. 由圆C与y轴相切,得|a|=r,① 又圆心在直线x-3y=0上,∴a-3b=0,② 圆心C(a,b)到直线y=x的距离为d=,由于弦心距d,半径r及弦的一半构成直角三角形,∴2+()2=r2.③ 联立①②③解方程组可得或 故圆C的方程为(x-3)2+(y-1)2=9或(x+3)2+(y+1)2=9. 类型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般用代数法或几何法,为避免繁杂的运算,最好用几何法,其解题思路是:先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然后比较所求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进而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例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以M为圆心的圆M:x2+y2-12x-14y+60=0及其上一点A(2,4). (1)设圆N与x轴相切,与圆M外切,且圆心N在直线x=6上,求圆N的标准方程; (2)设平行于OA的直线l与圆M相交于B,C两点,且BC=OA,求直线l的方程. [解] 圆M的标准方程为(x-6)2+(y-7)2=25,所以圆心M(6,7),半径为5. (1)由圆心N在直线x=6上,可设N(6,y0).因为N与x轴相切,与圆M外切,所以0<y0<7,于是圆N的半径为y0,从而7-y0=5+y0,解得y0=1. 因此,圆N的标准方程为(x-6)2+(y-1)2=1. (2)因为直线l∥OA,所以直线l的斜率为=2. 设直线l的方程为y=2x+m,即2x-y+m=0, 则圆心M到直线l的距离 d==. 因为BC=OA==2, 而MC2=d2+2, 所以25=+5, 解得m=5或m=-15.故直线l的方程为2x-y+5=0或2x-y-15=0. 类型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两圆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比较 (1)几何法是利用两圆半径和或差与圆心距作比较,得到两圆的位置关系. (2)代数法是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断完全转化为代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组解的组数问题,从而体现了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但这种方法只能判断出不相交、相交和相切三种位置关系,而不能像几何法一样,能准确判断出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五种位置关系. 【例3】 已知圆C1:x2+y2+4x-4y-5=0与圆C2:x2+y2-8x+4y+7=0. (1)证明圆C1与圆C2相切,并求过切点的两圆公切线的方程; (2)求过点(2,3)且与两圆相切于(1)中切点的圆的方程. [解] (1)把圆C1与圆C2都化为标准方程形式,得(x+2)2+(y-2)2=13,(x-4)2+(y+2)2=13.圆心与半径长分别为C1(-2,2),r1=;C2(4,-2),r2=. 因为|C1C2|==2=r1+r2,所以圆C1与圆C2相切. 由得12x-8y-12=0,即3x-2y-3= 0,就是过切点的两圆公切线的方程. (2)由圆系方程,可设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4x-4y-5+λ(3x-2y-3)=0. 点(2,3)在此圆上,将点坐标代入方程解得λ=.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4x-4y-5+(3x-2y-3)=0, 即x2+y2+8x-y-9=0. 章末综合测评(一) 动量守恒定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 14 15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