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的重要一课,承接 “地球的表面”,深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教材通过聚焦地球内部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认识地壳岩石的类型,以及地壳运动的特点,还安排了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地球结构的科学认知,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奠定基础,体现了 “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 的科学探究逻辑。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内部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地球结构知识。他们通过科普读物、影视等对地球内部有初步想象,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喜欢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但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及岩石类型的区分需要引导,且难以直观感知地壳运动的持续性。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了解地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岩石标本,培养归纳、分类的科学思维,能从多样的岩石和地球结构信息中提炼规律。 探究实践 参与地球结构模型制作,学会运用材料构建模型来表征地球内部结构,提升动手实践与模型建构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内部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索地球奥秘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认识地壳岩石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内部运动的持续性及其对地壳的影响;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 教具准备 地球结构示意图课件、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标本;红、黄、蓝三色橡皮泥;小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提问:“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哪里?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已有认知交流对地球内部的猜想。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紧扣 “地球表面与内部构造有关” 的聚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内部构造有什么联系?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认识地球内部与地壳岩石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结构示意图,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层及大致特点(如地壳最薄,地核温度最高等)。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倾听讲解,标注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直观呈现地球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圈层概念。 认识地壳的岩石类型 教师活动:展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标本,结合图片讲解每类岩石的形成与代表岩石(如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形成,花岗岩是常见岩浆岩等)。 学生活动:观察岩石标本,触摸感受,小组内交流不同岩石的外观特点,尝试区分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直观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了解地壳的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地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的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岩浆涌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与地壳运动的关系,说明地壳是不断运动的。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倾听讲解,理解地壳运动的持续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 “地球内部运动” 的科学观念,为后续学习地形变化原因铺垫。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师活动:讲解模型制作步骤:用红、黄、蓝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从里到外逐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