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哺乳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知道“体表有毛、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多种哺乳动物及非哺乳动物(如海豚、蛇),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概括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发展证据意识与分类能力。 3.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对哺乳动物特征的观察、记录和分类活动,并能借助资料卡片和小组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理由。 4.态度与责任 通过了解大熊猫、藏羚羊等珍稀哺乳动物的生存现状,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关爱生命、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猫、兔、虎、海豚、蝙蝠、大熊猫、东北虎等动物的图片或视频(重点展示体表有毛、哺乳、幼崽发育等场景)。 实物或模型:哺乳动物的毛(如兔毛、猫毛)、鸟卵与哺乳动物幼崽的对比图。 资料卡片:我国珍稀哺乳动物的生存现状、保护措施(如大熊猫的人工繁育、藏羚羊的保护法规)。 记录表:用于学生观察和归纳哺乳动物特征的表格(包含 “动物名称、体表特征、繁殖方式、喂养方式” 等栏目)。 2.学生准备 课前观察身边的哺乳动物(如宠物猫、狗、小区里的松鼠等),记录其特征。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哺乳动物图片或资料(可小组合作完成)。 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1.回顾:回顾: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动物? 2. 提问:想一想:大象、狮子、鲸、小老鼠属于什么动物?它们是昆虫、鱼、鸟中的一类吗? 3.播放视频,并讲解:“这些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生活在海洋,却都被称为‘哺乳动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4. 出示任务卡:“今天我们将成为‘哺乳动物研究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到它们的‘身份密码’。” 预设:昆虫类、鱼类、鸟类。 预设:它们既不属于昆虫类、也不是鱼类、鸟类。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 以通过回顾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像大象 狮子属于什么类别的动物,结合哺乳动物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庞大家族,通过角色代入激发探究兴趣,将 “哺乳动物共同特征” 转化为可探究的 “身份密码”,落实情境化教学理念。 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解密哺乳动物的 “外衣” (一)观察哺乳动物的体表 1. 出示情境任务:“哺乳动物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特殊结构?与鸟类的羽毛有什么不同?” 2. 提供实物或高清图片(猫毛、兔毛标本,鸟类羽毛对比图): (1)引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毛发的形态(柔软、细密),对比鸟类羽毛的轻盈、有羽轴的特点。 (2)提问:“所有哺乳动物的毛都一样吗?(如北极熊的厚毛、海豚的稀疏短毛)” 3. 总结:哺乳动物身体表面有毛,毛的形态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但都是其重要特征。 探索活动二:揭秘哺乳动物的 “繁殖与喂养” (一)观察繁殖方式 1. 出示任务:“哺乳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幼崽如何长大?” 2. 展示图片 / 视频:猫分娩、母兔哺乳、人类婴儿吃奶的场景。 3. 对比讨论:“与鸟类产卵孵化相比,哺乳动物的繁殖和喂养方式有什么特点?” 4. 总结: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繁殖后代,幼崽出生后由母体哺乳喂养。 探索活动三:判断 “谁是哺乳动物” 1. 出示情境:“以下动物哪些是哺乳动物?请结合‘体表特征、繁殖方式、喂养方式’判断。” 2. 展示图片:海豚、壁虎、猩猩、虎、蛇。 3. 引导步骤: (1)第一步:回忆哺乳动物关键特征(有毛、胎生、哺乳); (2)第二步:逐一分析图片动物,标注符合的特征; (3)第三步:小组讨论,说明判断理由。 1. 观察后分享: 预设:“哺乳动物的毛比鸟的羽毛软,没有羽轴。”“海豚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