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3882

第二单元 第5课 (2)大学之道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6+64张PPT)+学案+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348491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课件,练习,学案,PPT,26+64
    第二单元 第5课 (2)大学之道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分值:40分 一、课内基础练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得”词义不同。 B.“无辞让之心”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词义相同。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词义不同。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端”词义不同。 2.(3分)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3分)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夫晋,何厌之有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7分)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4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_____ (2)(3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_____ 二、练透一点———文言虚词:之 (一)义项梳理(4分) 5.(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助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表修饰、限制,可作定语 的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_____ 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_____ 不译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_____ 不译 代词 苟能充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指示代词 这、这些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表动作 ④_____ (二)迁移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节选自韩愈《原道》) 材料二: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崤。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②。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③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④,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 ①率:同“帅”。②叕(zhuó):短浅。③夏征舒:春秋时陈国大夫。④六将军:晋国当时最有权势的六卿,即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