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目标 1.了解“逻辑”的具体含义及基本知识。2.辨析排中律和不矛盾律。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 活动一 了解“逻辑”含义及基本知识 (一)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下列句子中的“逻辑”是指什么?请分别指出。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答: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二)逻辑的基本知识 1.概念 定义: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关系 定义 例子 图形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法律”与“刑法”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学生”与“共青团员”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 “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2.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 定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命题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命题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活动二 理解并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规则 逻辑规律类型 规律要求 公式表示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A就是A 矛盾律 (不矛盾律) 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非A即B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充足理由律 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一)同一律 1.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