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意角》教学设计 课题 任意角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本课时是《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卷网-A版)第五章《三角函数》第1节“任意角与弧度制”第1课时的内容,是高中《三角函数》章节的起始课。 三角函数作为研究周期性现象的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其研究的基本量是“角”。学生在初中时对角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局限,本课时既是对初中所学角相关知识的承接,也是铺垫了接下来对三角函数的研究,起着统领整个章节教学的功能。 本课时在概念建立过程中隐含概括、归纳、抽象、类比等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注重结合现实背景材料,利用图像的直观性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更广阔的角度(旋转方向、旋转量(超出360°)思考并对角的概念进行扩充,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表示,在该过程中,学生发展抽象思维、提高类比学习、逻辑推理等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学 情 分 析 1.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①学生在初中时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熟悉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角的分类、角的范围、角的计算等等,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没有强调角的旋转方向,旋转量的认知限制在0°~360°之间。 ②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类比、逻辑推理等能力,学习了实数的相关知识,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轴上的实数去类比学习零角、正角、负角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任意角的正负,从而完成对角的概念进行扩充的学习。进一步的,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类比实数的加减运算,学习角的计算。 ③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的优势,在学习终边相同角的集合表示时可能觉得抽象 2.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经验性抽象思维到理论性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需要管理好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 学 目 标 ①经历对现实情境的观察,了解任意角的概念,能够区分正角、负角与零角。 ②经历在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的过程,理解象限角的概念,能判断给出角是否是象限角以及是第几象限角,发展分类探究思想。 ③理解并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和集合表示方法,80%的学生能熟练写出终边相同的角所组成的集合,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将0°~360°的角扩充到任意角,理解什么是象限角并能判断。 教学难点 用集合来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教 学 策 略 教学工具设计 “几何画板”的使用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图,把“终边相同的角相差360°的整数倍”这一特征展现出来,把抽象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又比如在研究象限角和轴线角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终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变化,用不同的颜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念,考虑教学实效性,通过结合实际,问题驱动思考,适当辅之以自主探索。 抛锚式的教学策略 教师给出“研究摩天轮位置变化”的实际问题,来进行“抛锚”,在实例驱动下既聚焦本课时的学习重点,还锻炼了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研究的能力,发展数学“三会”。 类比与旧知衔接 在扩充角的概念,学习角的计算等时,教师通过类比实数,引导学生在旧知基础上,结合自主探索学习概念。在衔接之前学习角的形成过程,强调研究角则可固定始边研究终边位置变化,为过渡到将角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铺垫。 启发式学习 比如希望学生主动发现理解在直角坐标系中讨论角的优势,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直角坐标系中始边固定时,角的形成、旋转,可以逐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终边位置随着角的变化而变化,方便后续问题研究。 问题式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