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2024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956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 cover
3.古诗词三首 基础巩固 一、读拼音,写同音字。 【chán】夜半,月影( )娟,夏( )齐鸣,( )师静坐,时光慢慢流淌。 【dé】谁言寸草心,报( )三春晖。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 【què】电影开场了,场内鸦( )无声,主角精彩的演绎令观众们忘( )了此刻置身于何地,沉迷其中。首映结束,好评如潮,这部电影一下声名( )起。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 A.泊烟渚 湖泊 泊船 船舶 B.散去 散文 散步 零散 C.泊烟渚 诸位 使者 蒸煮 D.卷地 内卷 卷走 花卷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移舟泊烟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喝醉了读书) C.明月别枝惊鹊(离开树枝) D.路转溪桥忽见(看见)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宿建德江》一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叙事生动地结合在一起。 B.《宿建德江》中,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抒发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C.“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中,“忽”字准确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景动静结合,比喻新颖贴切,色彩对比强烈。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翻墨”指的是 ,“跳”和“乱”写出了雨 的特点。 (2)诗中有画,发挥想象,这两句诗描述的画面可以概括为: 图、 图。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背景链接】《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离乡求仕,因科举失利而仕途受阻后,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经建德江时所作。 结合背景链接,我能想到“客愁”中包含着 。由此我还联想到了其他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 四、阅读课内诗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理解诗意,进行联想:请用“﹏”画出本词中通过嗅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句子。透过这些景物,我展开了想象,听到了 ,看到了 。 2.分析手法,品味意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 (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法。下列诗句所采用的写法与其相同的是(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所描写的意境与下列诗句中的( )极为相似。(将诗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可多选)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E.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F.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对比联读,深入思考:联读本词与《宿建德江》,补全乔乔和木木的讨论。 阅读提优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检验所学。(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一)齐安郡中偶题 (二)暮热游荷池上 [唐]杜牧 [南宋]杨万里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②,披襟③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②侬:我。③披襟:敞开衣襟。 1.《齐安郡中偶题》中有许多美丽的画面,细读每句诗,概括你“看”到的画面。 2.请你从《齐安郡中偶题》描绘的画面中选择一到两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3.这两首诗在描写“荷”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结合理解,补全下面的表格。 诗歌 相同 不同 时间 修辞手法 主要描写对象 景物中的情感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荷花 怜爱、喜悦 4.由诗歌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